赵世举:珍视优良传统 勇于开拓创新
2018年09月14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4日第1537期 作者:赵世举

■《切韵》,隋代陆法言著,原本已佚,图为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唐写本残卷。 资料图片

  很多人认为中国只有语言研究而没有语言学,因而主要致力于追赶西方语言学潮流,较少冷静洞察中国语言学的真实面貌和品格并深入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发展规律及问题。这种局面客观上制约着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观念、视野和路径。

  几个疑惑有待理清

  在对中国语言学的评价中,有几个关键问题令人疑惑,可能是导致片面认识的因素,需要重新审视。

  首先,能否以一种研究范式作为评判另一种研究范式的标准。随着西方语言学话语的强势主导,评价中国语言学时,往往有意无意以西方语言学为标尺,同则许之,异则非之。同时,也有人不正视西方理论,陶醉于我们的传统语言学,认为唯有那才是适合中国的语言学,这恐怕也是需要反思的。

  众所周知,汉语的特点及其书写符号——汉字的特殊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中国语言学的个性,不能以根植于西方语言和文化土壤的语言学为标准来衡量。中西语言学的不同,恰是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学类型,各有长短,相互补充,但不能互量长短。

  其次,语言研究该是同质的还是多样的。认为中国古代没有语言学的主要理由之一,是古代主要研究的是文献语言(书面语)。事实上,书面语是更容易把握的相对稳定规整的语言。在没有录音设备的古代,要准确地研究语言,更离不开书面语。不研究书面语的语言学不是完整的语言学。其实,当今中外语言研究也主要使用的是书面材料。同理,不能以语法研究发达的西方语言学来否定语义研究发达的中国语言学,不能肯定语言共性研究而否定语言个性研究。

  最后,服务于应用的语言研究能否是语言学。作为一种多功能工具,语言并不是孤立的空壳实体,而是依存于且又服务于人、社会和文化的,因此,语言研究理应联系人、社会和文化以及它所承载的内容,并且为之服务。语言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对语言及相关方面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并把语言知识和理论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再则,具有明确目标指向的语言研究,并不影响研究语言自身。因此,没有理由认为以经世致用为根本学术追求的中国语言学不是语言学。

  厘清上述问题,对于我们以科学的标准和客观的眼光正确认识中国语言学,客观对待西方语言学,坚定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开拓创新,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优良学术品格值得珍视

  中国语言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中国语言和文化实际,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学术精神、特色理论和研究方法,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有其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优势,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总结,并且发扬光大。

  服务为本、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和学术精神。这是贯穿中国古今语言学之中的根本学术追求和主流传统,表明中国语言学是极富使命感和担当精神的学科,也恰是中国语言学的可贵之处。此外,中国语言学基于对汉语汉字和中华文化的深刻体认,形成了鲜明的语言本体论、语言实践论思想和人文精神,蕴含着富有特色的语言学思想和哲学思想。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研究理念与方法。中国语言学在问题导向、服务为本的理念影响下,基于解决问题的需求和对汉语汉字特点的认识,形成了立体贯通、体用结合的方法论和朴实学风,以及字(词)法、句法、章法、篇法会通的理论与方法,因声求义、形音义互求的理论与方法,“随文释义”的语用学方法/言语学方法,重材料、讲证据的考据方法等。

  长于实证疏于抽象的学术风格。语言研究注重考证、调查、目验,充分地占有材料,通过具体实证归纳出规则,探寻一般原理,表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实践品格和务实作风。遗憾的是,疏于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概括和提升,理论建设相对薄弱。

  重语义轻语法的学术旨趣。中国语言学自产生起,就把语义研究作为主要着力点,词汇学和文字学是重心,成果丰硕。相反,西方语言学是基于形态语言和拼音文字建立起来的,形式规则在语言组织中至关重要,因而语法学发达。可见,中西语言文字的差异决定了各自的研究重点不同,故而发展路径也不同。这恰恰表明中西方语言学各具特色。那种因中国语法学晚起而否定中国语言学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而且,从语言的属性和当代语言需求及研究走势看,语义研究恰是语言学的最根本任务。

  积极借鉴外来理论和方法的包容精神。中国语言学自汉代以来就积极借鉴外国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最为突出的是古代的音韵学、现代的语法学和当代对西方各种不同语言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利用。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促进了中国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立足汉语实际而又不乏普遍意义的理论探索。中国语言学虽然不及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建树,但也不乏理论思考,并将其思想融汇于研究实践中,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理论。例如:以墨子“语义三角”理论和雅学为代表的词汇语义理论;以“六书”说为代表的汉字理论;以《切韵》和等韵学、古音学为代表的语音学理论;以扬雄《方言》为代表的方言学;以《释名》为代表的词源学;自荀子以来的词类论、虚实说、虚字论、句读论、句法论、气韵论等语法理论;以“修辞立其诚”为核心思想的修辞理论;还有现当代的一些新说等。

  以上几点,是中国语言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语言学今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语言学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创新发展。

  积极回应时代担当

  时代赋予语言学新使命,迫切需要语言学勇于担当。

  在学术追求方面,需要弘扬担当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回应社会语言需求,切实解决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和大众生活中的各种语言问题,为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研究视野方面,需要由专注于语言个性研究走向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研究,充分利用汉语汉字的特点和中国语言资源的丰富性,为补充、修正、完善和创新普通语言学理论贡献力量;注重学科领域的拓展和交叉,为相关学科领域尤其是新兴领域提供学术支持。

  在学术建设方面,需要摈弃盲目崇外和夜郎自大的观念和做法,将继承本土优良传统和借鉴外来先进成果有机结合,注重语言学理论创新,努力构建既具有鲜明特色,又具有普遍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语言学理论体系,推进中国语言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防和军队改革视野下的国防语言能力建设研究”(16ZDA21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