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宪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新使命和新要求
2018年02月09日 08: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9日第1392期 作者:孟宪生

  党的十九大聚焦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围绕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对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

  在阐释、研究和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上发挥领航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既明确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所在、优势所在,也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这种重要地位要通过其在阐释、研究和传播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上发挥领航作用来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立足于各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特色和合力优势,从不同维度全面阐释、研究和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丰富内涵、时代背景、重要贡献、理论特质和实践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持续深入发展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和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色。

  一是坚持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但是重大理论的创新发展,而且以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又注重中国的长远发展、未来走向以及前途命运,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

  二是坚持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党的思想理论发展的历史根脉,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精髓,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同时,又根据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是坚持中国立场与共同发展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站在中国立场上,反映中国诉求,表达中国愿望,坚决维护中国利益;同时,又高瞻远瞩、胸怀世界,以宏大的国际视野,切实将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统一起来,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宣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地位的不可动摇性,强调党领导一切的核心作用;同时,又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立场,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全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充分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在贯彻、落实和推进党的战略部署上彰显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任务、使命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制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行动纲领,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其中,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依照党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自身属性和研究优势,瞄准党和国家的长远需求,强化学科的决策服务功能和智库作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回应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关键是聚焦决策服务的科学研究要充分考虑问题域的生成特点和演化趋向,深刻把握顶层设计和政策安排的原则导向。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统一。党的十九大作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判断,明确强调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种不平衡不充分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各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因此,基于顶层设计的决策服务研究,要充分考虑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关联性和层次性,既要综合考虑整体性特点,又要兼顾层次性特点,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目标定位和实施体系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展决策服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从政策推进过程的角度来看,要充分考虑政策安排的整体性和渐进性,既要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一系列变化,总体上凸显新时代政策研究的实践基础,同时也要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度思考政策安排需要把握的关键点。

  三是坚持阶段性与可持续性相统一。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政策的发展趋向出发,决策服务研究要重点围绕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结合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一实际,在阶段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衔接中科学把握政策创新的研究空间。

  在改进、创新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上突出学理支撑作用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国内与国外等多方位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和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个人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最根本的保障,进而使他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理支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置和建设的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在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过程中发挥科学指导作用,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成长规律的统一、国家期待目标与学生接受程度的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参与的统一、课堂教学即时性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日常化的统一,为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聚焦学生、教材、教师这些核心要素开展深度研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实现入耳、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一是研究学生,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思维接受习惯和成长成才规律,重点关注学生的发展困惑。二是研究教材,深耕教材内容和思想,明晰不同课程的各自性质和内在联系,科学把握教材的关键点和疑难点,推动规范性“教材”向贴近学生实际的专题式“学材”有效转化。三是研究教师,结合职业属性和教育环境的新变化,研究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必备的职业素养及其实现途径。同时,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质和使命,在评价体系范畴、主阵地和主渠道一体化工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和探索,为在推进党的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中实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提供重要保障。

  (本文系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状况研究”(15JDSZK08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