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连福: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8年02月09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9日第1392期 作者:燕连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及其文化观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和实践的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保证。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意识形态环境,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和文化观点,才能创造性地推进文化的改革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人民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和“魂”,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必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立足当代中国现实,解答好时代提出的各种文化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顺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解答好时代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过去五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定要回答这些问题,尤其是要切实满足人民对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坚持“三个面向”,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当时建设新文化是指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今天,我们讲建设先进文化,是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二者的要旨都在强调文化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特质;二是要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是要体现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

  继承好中国革命文化,传承好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中华儿女既创造了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也创造了伟大的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推进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革命文化是砥砺着我们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力量。传承革命文化,有利于保证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变质、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形成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不竭动力,真正建设好能够“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的伟大的政党。

  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进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日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依然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基本方向,依然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基本方针。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同时也要坚决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化精品。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根据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有借鉴价值的内容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和新的表达形式,以激活其生命力。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根据时代的新进展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以进一步增强其影响力、感召力。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