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蚌珠:新时代中国发展战略的规律性特点
2018年01月12日 07: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月12日第1372期 作者:孙蚌珠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作出的,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特点。

  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与步骤阶段性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步骤阶段性”的规律性特点。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把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自此以后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发展目标。现代化是动态的,其内涵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不断变化,从“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间曾历经沧桑,但“现代化”目标始终如一。

  其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制定中长期和短期规划。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是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两步走”战略,期限分别是1980年和20世纪末。第二个中长期规划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战略,期限分别为1990年、2000年、21世纪中叶。第三个中长期规划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21世纪“新三步走”战略,期限分别为2010年、2020年、21世纪中叶。从1964年开始,先后制定了四个15年到20年中长期规划,并通过制定短期规划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落实。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制定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了保障其顺利实施,每年还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

  实现现代化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民族独立以后的发展目标,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没有一个执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集中统一领导下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推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作出在2020年后分两个阶段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从 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这一战略安排体现了党对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设计方面成功经验的基本遵循,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方向一致性、战略连续性、步骤阶段性”的特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进入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的现代化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国的现代化前面始终有“社会主义”这一定语,这一定语表达的是对现代化的价值规定,即现代化依靠谁、为了谁、谁来享有现代化成果,这一价值规定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把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作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三步走”战略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量化指标,从1980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00年翻两番;另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准,1990年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2000年让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新三步走”战略体现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性。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新的战略安排更加充分地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基于新的战略安排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均体现了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秉持实事求是精神

  新的战略安排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15年,这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为基础的。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经济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更能体现这种变化,我国GDP总量自201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GDP占世界总量的14.9%;2013—2016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31.6%。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的全部工业门类,有200余种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货物进出口总额、货物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服务贸易、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都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研发投入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人口增加近4亿人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不足200美元到8000多美元的飞跃,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降到2016年的4.5%,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大学粗入学率达到43.4%,基本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预期寿命达到76.5岁,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3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据测算,从现在到2020年经济保持年均6.5%的增速,2020年以后保持年均5%的增速,到2035年就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提前1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有充分的现实基础,是实事求是的。

  贯彻落实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十九大告诫全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为了实现新时代战略安排,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为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实现新的发展目标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因此,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且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与国际传播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