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旭东:文艺评论要以人民为中心
2017年12月01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日第1343期 作者:丁旭东

  按照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生态环境由三大功能类群,即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构成。同样,在互联网环境中,文艺生态系统同样由三种功能类群构成。他们是不同的审美活动人群,即文艺生产者(作家、艺术家)、文艺接受者或消费者(读者、观众)和文艺分解者(文艺研究者、评论家)。其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能量流动、共为整体的关系。任何要素的缺失都会造成生态失衡、环境恶化。在自然生态中,分解要素的不足会导致环境恶变。同样的道理,如果互联网文艺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者和评论者无法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发挥足够的制约力和引导力,也会造成互联网文艺生态阙坏。

  我国文艺评论队伍中的人数并不少。尤其在网络时代,微博、微信以及评分网站兴起,为文艺评论提供了更多样、更宽阔的发声平台,实际从事或参与评论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行业门槛降低了,评论活动普及了,但文艺评论却仍未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产生应有的影响。笔者认为,未来文艺生态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公信力,能肩负时代使命,担当文化职责,在评论中掷地有声、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评论家。

  当下,我国文艺评论队伍主要由大众评论人和学术评论者构成。两者有共通处,如他们都具备一定的艺术专业素养、审美鉴赏力、逻辑思辨力、艺术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都可从各自的角色出发,选择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艺术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性到思想性,作出各自的价值判断与态度表达。不过,大众评论人与学术评论者也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比如,语言方式不同,两者服务对象不同。大众评论人服务大众,他们通常针对艺术作品、艺术现象介绍一些相关艺术常识。而学术评论者则主要服务艺术家与学术界,他们往往会对艺术品进行专业的技术分析、“程式化”的学术论证,然后小心翼翼地得出一些新的观点。这些论证或观点只要能得到艺术家或学界同行认可,就算成功。两者生存方式不同。大众评论人靠的是点击率、网友打赏或版税,发声平台往往是自媒体、大众媒体;而学术评论者则更多在学术期刊、专业出版物上发表言论,拿的是课题经费或稿费。当然其职责也有不同。大众评论人以满足大众的文艺信息需求为职责,但职责分化问题也很突出,其中有境界高蹈者,以普及艺术审美知识、引领大众艺术观赏为己任;也有境界低下者,以发表迎合大众的低级审美趣味的言论为营生。而学术评论者是以推进学术发展为职责,其评论的目的是为独到的艺术找说法,发现作品的意义(包括发现作者都没发现的作品意义)、拓展人类艺术的知识空间。要言之,两者最主要的不同在于语言表达方式和评价的文化立场。

  总体来看,大众评论人和学术评论者各有特点,也各有局限。由于受到评论视野、精神境界等局限,有的学术评论者写的文章虽思想精深却语言艰涩,评论局限于学术化、精英化、小众化、沙龙化,致使其在我国文艺评论家队伍建设、文艺评论不良风气改善方面作出的贡献甚微;有的大众评论人则为了取媚读者而采取肤浅油滑的文风,将文章定位在“有趣的介绍”上,疏于详细认真的考证、客观辨证的分析和透彻深刻的思考,容易使评论陷入简单化、平面化、随意性的窠臼。尤其是在现今的网络文艺评论领域,许多人偏枯地追求“点击率”,自愿接受商业资本与世俗人情的挟持,从而出现许多观点偏激的“雷评”、宣泄情绪的“酷评”,以及见利忘义的“红包评论”和丧失原则的“人情评论”。这种恣肆不顾、视听混淆网络评论风气,污染了我国的网络文艺生态,其诸多评论不仅没有对艺术创作和观赏消费起到积极引领作用,反而放纵了更多作品荒腔走板,甚至出现劣质、粗俗之作在质疑、谩骂和吐槽声中票房高扬、人气攀升的吊诡现象。因为真伪不明,所以“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良莠不分,所以杂草丛生;因为缺乏常识,所以被蛊惑盲从;因为缺少向导,所以道路迷失。因此,为了文艺生态的健康发展,我们需要一大批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的评论家在场。

  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的评论家应该是文艺世界的智者,是具有理想境界与社会责任感的大众评论人和学术评论者的 “综合体”,且多出自学术之门户。在中国,这样的文艺评论家有许多,以音乐评论家为例,有两位也可谓“标杆”。第一位是李凌。李凌本人是位中国音乐界的老前辈,他虽人在高位,却能以人民的立场写评论。他主张写“千字文”,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娓娓道来,说出自己的看法。因此,他的文章多以随谈、杂谈、漫笔等为题名。第二位是叶纯之。他是一位作曲家,曾为一百多部电影作曲和配乐;他是音乐理论家,是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教研室的创立者,是音乐美学著作《音乐美学导论》的主要作者,同时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音乐评论家。他主张“白话”行文,语言晓畅、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他们或居于艺术殿堂之深处,或处于象牙塔之高端,但莫不推门出去,以大家之学识,为大众著小文,甘当人民艺术游赏的导航人。

  总而言之,新时代需要的评论家应既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又具备敢于发言的勇气和胆识,其评论作品既可以阐释高深的学术理论,有效引导文艺创作和产业发展方向,又能通过浅显易懂、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为广大人民群众读懂接受。评论家应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成为群众文艺的代表,从而砥砺推出时代文艺精品,引领大众从低俗的艺术审美趣味的泥沼中超脱出来,一同领略更美丽的文艺风景。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美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