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中国网络文艺生态的治理创新
2017年12月01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日第1343期 作者:高伟

  当前网络社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互联网技术以其革命性的力量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文化生态的面貌,并日益成为数字时代人们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壮大,中国网络文艺呈现井喷式发展景象,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热门网络文艺形式精彩纷呈。但网络文艺发展背后呈现出种种问题:市场与资本带来消费主义流行,侵蚀着网络文艺的思想性;互联网技术不断消解人文价值,易于影响网络文艺的格调;大众化、草根化带来庸俗、娱乐化泛滥,降低了网络文艺的艺术性。

  塑造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符合人民利益,符合国家利益。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网络文艺生态的治理要注重导向、依靠法律法规、强化监管、积极开展文艺评论、强化人才开发、从业者培训、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等协同干预,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网络文艺治理创新。

  网络文艺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前,中国网络文艺产业主要包括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视频、网络直播、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几大类,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网络文艺有着IP导向、粉丝文化、草根性、娱乐性、读者年轻化和与资本高度对接的重要特点。当前网络已逐渐成为文艺创作者实现名气发酵和商业价值的重要平台。以网络电影为例,仅在2016年全网范围内共有超过3000部网络大电影上线,并逐步升级走上精品化道路。网络综艺发展迅速。2014年被称为行业意义上的网络综艺元年,到2016年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备案的网络综艺节目就达到了618档。网络文艺不断加速与资本的联盟,网络文艺与产业高度结合的特性,不断促进着大众的参与和互动。网络文艺富含趣味性和网红的特点,能保证广大网民的社交需求和对趣味的体验、消费以及相互取悦。当前在媒介融合的文化、技术环境下,网络文艺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对传统文艺形式的反哺、实现多种艺术形态的互动繁荣。

  网络时代的人们享受着网络文艺的自由、快捷、交互、便利等消费形式。IP开发成为产业关注焦点,文创企业纷纷以IP为核心,打通文学、动画、游戏、影视、衍生品产业链。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仍然是网络文娱产业的三架马车。而短视频、直播、AR、VR将成为后续的增长点。产业格局已形成了互联网巨头BAT相对垄断的局面。网络文娱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一个增长的亮点,用户付费习惯已经养成,付费行为多样化,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更多品质化、多样化的网络文化消费的需求。

  网络文学经历20多年发展,从野蛮生长走向繁荣,海量的文本逐渐由个人叙事转化为家国天下关怀,进而逐步构建着中国的网络形象,并大大加快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也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当前中国的网络文学在海外传播方面取得令人惊喜的成绩,一帮外国粉丝自发建了英文网站,通过粉丝渠道传播。网络文艺要塑造中国的形象,不断实现IP化,在IP开发中不断融入粉丝经济与媒介融合。

  改变文艺生态的方式

  在中国互联网和媒体发展的进程中,网络及网络媒体经历了一个由弱到强、从边缘到主流的过程。传统文艺形态在过去一段时间曾更多地活跃在传统媒体传播阵地,近年来伴随着传统媒体和新技术的不断融合,传统文艺形态逐渐注入网络的特质开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互联网技术是文艺生态改变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技术实现了网络生活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快速地推动着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进步。互联网技术降低了传统的创作门槛,业余、普通的作者依靠互联网平台改变着传统的文艺创作模式,其文艺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更为真实,具有巨大影响力,以至于改变了文艺生态的格局。

  当前,互联网文艺的生态存在着三个基本特点:从作品、产业的中心,向用户的中心转移;从生产关系走向生产力的变革;在网络文艺生产中出现了资本优先的失衡问题——这些对网络文艺生态失衡造成一定隐患。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网络文艺的成长过程中,互联网技术如同“双刃剑”,在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的同时,文化生态中的低俗文化泛滥、垃圾信息、人文精神缺失、泛娱乐化等诸多负面效应也随之产生。

  在中国网络文艺类型井喷式增长的背后,网络文学影视化、网游化、舞台剧化、衍生产品化已成大趋势,资本以较高热情追捧,但同时,近年来真正为广大互联网用户认可和市场接受的优秀作品却不多见。普通作者作为主流创作群体是可能导致网络文艺精品相对缺失的重要因素。

  塑造良好的互联网文艺生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报告还专门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在网络文艺生态的建设中,科学技术应与人文价值交织反哺社会,去满足和实现人类的诸多梦想,推动社会的变革与进步。网络文艺生态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人民艺术审美需求,其服务满足人民的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双翼。艺术追求情感的主观表达,科学倡导用客观理性去探求真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更多地依赖于科学,而精神生活则更多地依赖于艺术。网络文艺更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当前的网络文艺生态是中国日益主流的网络文化内容、方式、品位、风尚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由网络文化的内生系统(人才、资本、IP、作品等)与网络文化的外部环境系统等几部分构成,不能让网络文艺成为唯市场而动的消费主义产物,而应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贡献力量。

  因此,网络文艺生态的治理要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网络文艺治理创新。

  1.强化价值引导,彰显善治。文艺应是时代前行的路标,是社会进步的号角。当前要改善网络文艺生态,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打造繁荣网络文艺、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艺环境,促进多出网络文艺精品力作。“善治”强调应以柔性管理为主,强调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治理过程。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2.强化法律监管,践行法治。塑造健康的互联网文艺生态,还在于明确法律法规和监管手段对于相关问题的干预。当前消费主义、商业逻辑整体强于文艺创作导向,这容易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当前网络文艺生态中,还存在行业垄断、粗制滥造、数据造假、剽窃盗版侵权等问题,明星化、资本化的泡沫较为严重,更有不良内容传播,彰显出法律与监管的迫切性。

  3.强化文艺评论,倡导德治。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网络文艺观念和文艺经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文艺评论要在艺术家和观众、评论界和创作界之间真正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并成为这条道路上的灯塔。要不断强化网络文艺评论在引导文艺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内涵、引领文艺风尚等的重要作用,呼唤更多唱响主旋律的评论家激浊扬清,净化网络文化生态。近年来,网络文艺批评以其网络传播和网民大众参与为核心特点异军突起。它深刻改变和冲击了以传统文化精英为主导的文艺批评格局,并对当前文艺创作带来巨大影响,也反映网民大众的审美和需求。

  4.强化人才建设,促进自治。要不断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人才专业培训,强化互联网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吸纳引导知识分子、文艺精英加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讴歌主旋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前网络文艺人才多数是自学成才,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因此,要把网络文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网络文艺生产平台的互联网企业,作为网络文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来抓。通过创新网络文艺人才的培养方式,强化网络文艺人才的标准化制度建设,不断搭建网络文艺人才成长成才的平台。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