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峰:网络管理——内容建设是根本,综合治理是关键
2017年12月01日 08: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日第1343期 作者:曹峰

  当前,网络已成为我国文化传播、舆论引导最重要、最便捷的途径之一。相比于传统的纸质报刊、电视电影等传播载体,网络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实时性和广泛的受众性、影响性等明显特质,因此,其也是最复杂、最多变的传播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这既为今后我国的网络空间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也指明了努力方向。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网络世界,我们应该从内容建设和综合治理两方面做好管理调控工作。

  内容建设是根本

  网络内容,是网络能够吸引浏览者最为核心的因素,也是网络能够影响浏览者最为重要的原因,这从某些网络焦点文章(事件)呈几何级增长的点击量和地毯式覆盖面的轰动效应中可见一斑。因此,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内容建设毫无疑问是最为根本的要素。根据网络浏览的规律和特点,网络内容的建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其一,要有好标题。一个好的标题,是网络文章吸引读者最为关键的要素。今天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甚至每时每刻各类网络信息潮涌般上线,令人应接不暇,各种网络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关注度,大都使尽全力“博眼球”。所以,要在文章标题上下功夫,凝练具有冲击力、充满正能量的标题,以此抓住读者的“眼球”,这是赢得浏览者青睐的基础和前提。

  其二,篇幅要适合“悦读”。一般而言,虽然网络文章具有传播及时、迅速的优点,但其缺点也同样明显:不宜长篇大论。因为对于网络阅读者来说,多数人没有长时间阅读网络文章的习惯和定力。所以,如何能够做到令浏览者“悦读”,这是网络管理部门发布信息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其三,话语要接“地气”。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对于大多数浏览者来说,上网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或者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浏览网页的普遍心情是轻松愉快、随意“穿梭”,同时,多数人的普遍做法又是蜻蜓点水、漫无目的的。基于此,一篇网络文章要做到让人“驻足停留”并“愿闻其详”,其运用的话语方式就应该有所讲究。网络话语方式的构建,应该注重在纯宣传话语和纯学术话语中找到一种平衡:以人们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即所谓接“地气”)来表达内容,这是网络管理部门舆论引导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策略。

  其四,阐述要重“事理”。网络空间中,掌握网络的话语主导权和主动权,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内容的建设就需要避开“煽情”、“说教”两种阐述方式中有局限的一面,采用新的阐述方式叙事。这种新的阐述方式既不单向“重情”,也不单向“重理”,而应该是重“事理”。所谓重“事理”,就是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理,两者不可偏废。言之有物,尽量用事实说话,描述性的手法最佳;言之有理,尽量用逻辑说话,论证性的手法最佳。这是网络管理部门舆论引导能够取得公众理性认同的最重要的方法。

  综合治理是关键

  网络管理部门的自我修炼、自我提高,是引领网络舆论走向健康、清正的“源头活水”。在当前网络世界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种思潮和立场、清流和浊流竞相登场,泥沙俱下,令公众真假难辨、善恶难甄。为此,要做好网络管理工作,引领网络舆论,除了做好自身建设,网络管理部门还须精确地“向外”延伸,对网络世界实施全面的综合治理,尽可能防止各种“污泥浊水”流向网络主渠,影响公众视听、污染网络生态,这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关键。根据当前网络信息发布的现状和特点,网络综合治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全面实施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制。当前网络世界信息的混杂,很大程度上讲,是因为缺乏严格、科学的信息发布主体责任制。以至于一些信息在未经证实或被故意捏造的情况下,不明真相的自媒体主体出于好奇、新鲜、刺激等考虑,为了博取公众眼球提高浏览量的某些网站则出于抢占“头条”、快人一步、获取利益等考虑,迫不及待地转发、传播,而不考虑信息发布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扭转这种信息发布的无序局面,必须实施信息发布的主体责任制度。

  二是探索网络发言人工作机制。对于某些已经发生或正在扩散的网络舆情事件,网络管理部门应该采取积极、正面的应对策略以清除其负面影响。就当前我国网络舆情事件的特点来看,探索网络发言人工作机制或许是比较合理的选择。所谓网络发言人,就像电视新闻发言人一样,对公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事件等,以权威发布的方式及时地给予正面的解答和澄清,还公众真相与真实,从而降低舆情事件的发酵程度并最终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总而言之,网络已成为当今社会公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影响社会公众事实判断、价值选择的最重要载体之一,网络世界的清朗与否,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全稳定。为此,网络管理部门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重视网络生态工作,着力加强内容建设和综合治理。

  (本文系2015年度中山市社会公益科技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地方政府舆情研判机制及调控策略研究——以中山市为例”(2015B234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