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圣元: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问题与导向
2017年09月29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29日第1303期 作者:党圣元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在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发展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自从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传入中国,并从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革命斗争、革命文化建设实践中传播、运用以来,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思想价值、话语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现代革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的形塑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问题意识生发、意识形态属性、学术立场与方法论诸多方面均起着导向性作用。

  构建思想体系 加快话语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立、发展的历史过程,始终与中国现当代社会现实保持同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呈现出新气象、新态势,结合深入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学科与理论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而贯穿其中的一个主线就是加快推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学术体系构建和话语创新。

  就当下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整体而言,我们应该自觉地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视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既是导向,也是目标,而要达致此,以积极的思想姿态、理论自信、学术深度推进和深化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和话语精神,则是关键。也正因此,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进行重温、开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阶段进行深度总结反思,以固其本。同时,我们更需要以强烈的现实使命感从问题意识出发,从“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高度来审视新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乃至整个文学批评理论的历程、所存在的问题与偏失,在深度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性的理论话语实践,以开新篇。为此,我们应该关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我们要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的特殊质素,全面比较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思想内涵、问题意识、批评言说方式等方面与当代西方文论、中国传统文论的差异及相通之处,分析这些文论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性的张力存在;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与新世纪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影响,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的文化价值,以及其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关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关系,等等。与此同时,要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更加强盛的理论生命力,还需要清理那些在研究过程中被过度阐释、被误读的方面,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文论思想的异同,提出并论析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新的学术生长点。

  第二,系统梳理新时期以来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译介、诠释的过程、成就及其特点,结合当代中国文化语境来分析这些研究、译介、诠释与现实需求的对应性及其影响效果。研究者应以新时期各个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为线索,分析相关研究的新进展和新特点,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西方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状况。尤其是要通过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比较,思考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从文艺理论思想、知识生产的基本原则,重新考察、认识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与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

  第三,提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价值立场、思维方法、拓展路径、学术旨趣,关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问题及提问方式和推进路径,通过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的相互审视,提出当前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思想任务与学术创新途径。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加强对系列重要问题的研究。例如从现代理论看典型论、反映论、历史的与美学的批评方法等问题;如何以当代意识形态理论重新审视审美意识形态理论问题,在具体的研究中如何有效地回归经典文本问题;如何调整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的阐释视域、创生出具有标识性特征的新概念、新范畴,以便强化研究的中国性、现实性、有效性;等等。

  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紧密结合新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变革的现实,梳理、把握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文艺理论建设和文艺批评的进程,提炼经验,揭示问题,尤其是充分正视“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去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更需要突出问题意识,以整体视域和具体研究构成阐释的循环,站在今天的前沿理论高度,对于三十多年来文艺理论批评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主要问题论域、文艺思想和价值观念、概念和范畴拓展、方法论演变、话语方式转换,以及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姿态对新时期文艺理论批评进程的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凸显问题意识 介入文学实践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召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推动理论创新;只有凸显问题意识,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学术研究,才能推动学术进步。强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指在研究中要始终面对中国当代的文艺发展状况、文化思潮和社会文化现实进行提问,对当代中国的文艺、文化现象和发展经验进行批评实践时,应该具有分析和理论提炼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介入当代文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研究的话语实践之中,介入当代文化产业和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图像阅读、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从一味地形而上诉求转向现实优先的关切,从纯概念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从学科构建走向问题意识重塑。笔者认为,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应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重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民族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和价值体系构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论资源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其次,体现原创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能否形成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原创性。只有以中国经验、中国问题、中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原创性的思想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学术、话语和价值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于此,强化对当前现实中一系列文艺、文化问题的分析研究,提炼出具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新观念、新方法,正是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着力点、着重点。

  最后,体现系统性。在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要特别注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和价值体系建设,体现系统性。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解读中国文艺、文化实践,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方面,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然而,当前我们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影响力远远不够。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文艺创作实践中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树立以人民为中心、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致力于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构建。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