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能否准确地认知、构建文化语境,通常取决于译者是否具备强烈的文化语境意识,取决于译者对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的认知,以及对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幕辞》中讲到:“民心相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心相通离不开文化交流,文化的深入交流更是无法脱离语境而孤立开展。“文化就是交流,交流就是文化。” (爱德华·霍尔语)文化语境对语言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对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彼得·纽马克认为:“语境在所有翻译中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其重要性要大于任何法规、任何理论、任何基本词义。”要充分理解并准确翻译信号、代码和意义,就无法脱离文化语境。一旦脱离了文化语境,“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可能就会影响人们理解和翻译文章的方式”。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能否准确地认知、构建文化语境,通常取决于译者是否具备强烈的文化语境意识,取决于译者对不同的文化知识和行为习惯的认知,以及对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性。
跨文化传播与语境
马林诺夫斯基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彼此支撑:文化语境由无数具体的情景语境构成,情景语境又受文化语境的支配。弗思认为除了语言本身的上下文以及在语言出现的环境中人们所从事的活动之外,整个社会环境、文化、信仰,参与者的身份、经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语境的一部分。对跨文化传播而言,语境是话语意义推理的先决条件,语境存在于交际双方的可认知范围,如果超越可认知范围,传播就会出现障碍,再好的传播意图也无法实现。
在跨文化传播中,双方的文化背景可能高度相似,也可能相去甚远。文化距离或许大至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政治制度之间;也可能小到同一文化主流内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地区,乃至不同爱好或兴趣的人们之间等等。在跨文化翻译中,要做到对源语语篇的正确理解,译者首先要熟悉源语文化。译者不仅要培养和增强两种文化意识,还要学会塑造文化语境意识,自觉运用对比或比较的方法,研究本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异同,注意词语的文化语境内涵,避免造成文化休克或文化误读。语言意义受到文化语境的约束和管辖。因此,海然热提出“语言之所以有别,并不在于能否表达什么,而在于是否非得这么说不可”。
语境对跨文化翻译的作用
“语境意识”塑造是翻译的关键性操作。方汉文认为“跨文化翻译是文本的话语及其文化语境的转换”。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必然会有交叉、碰撞与冲突,要恰当稳妥地处理并化解这种碰撞与冲突,就要求译者增强文化语境意识,提高文化素养。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跨文化传播学者萨默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模仿,或者利用我们的话模仿别人的话,它还是对外文语境的再创造。”在翻译过程中,要让受众很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图,译者应想方设法、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受众提供恰当贴切的语境,目的是要让总体信息中的显性部分包含的信息,既非不足又非过分。跨文化译者需要精通语言,更要有通晓文化的文化语境自觉,深刻理解源文中的“话中话”和“义中义”,努力挖掘源文与译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大量翻译实践证明,翻译中的某些困难也来源于文化上的特殊意义,有学者提出:“一篇只反映某一特定独立文化中的许多观念和语言标准的文本,常常含有在明显不同的语言文化中难以理解也难以翻译的内容。”在跨文化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译者既要为受众解读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符号,更要努力挖掘源语和目标语中的非语言符号,努力构建源、译、受三者能彼此匹配的文化语境。译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同时还需要深刻了解二者文化之间的深刻差别。巴西诗人安德拉德写道:“在词语的皮肤下,有着暗号和代码。”那么,译者就要格外留心文化语境中词语“暗号和代码”的真实意义,还原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翻译中文化语境意识的塑造
文化语境意识就是要求译者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具备翻译语言的精准性、翻译感觉的敏锐性、翻译认知的科学性和翻译处理的技术性。文化语境意识作为译者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不仅要通过翻译外化为一种交际行为或结果,更要使其内化为一种文化精髓。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认知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翻译活动中感悟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翻译活动中树立民族意识。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第一,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及其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优秀的翻译不仅要克服跨文化翻译中的语言问题,更要解决“跨语言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第二,译者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包容性,文化的包容性促进了跨文化传播,译者的责任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兼容并蓄。第三,译者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异化与归化翻译手段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第四,作为文化交流媒介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更要有强烈的文化语境意识,综合考虑受众跨文化解读的接受质量和接受层面,准确把握受众的接受习惯,更好地增强译文在语言和文化两个维度中的可接受性。第五,作为跨文化传播的使者,译者要充分意识到不同语境会导致文化误解。身处高语境文化的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就需要特别关注低语境国家作者或受众的话语表达方式、概念、习俗等的表述逻辑。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有必要将语言、文化以及文化语境放在一个大的框架内予以整体考察,在开展跨文化翻译时,既比较两种乃至多种语言与文化,更要研究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语境,消除可能的文化语境误解,这将有利于减少文化冲突,更好地开展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有效传播。
(本文系2016年度兰州市社科规划项目“兰州市城市文化符号表征建构探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