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城墙 知开封
2017年04月07日 08: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7日第118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张清俐

  “看城墙,知开封。”

  在开封,当地人有着深深的“城墙情结”,他们将城墙视作这里的“脊梁”。

  现存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

  据文献记载,开封城墙始建于唐代,其后经历多次损毁、修葺。现存的开封城墙是清代道光年间在明代城墙的基础上修建的。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洪水困开封城达八个月之久,《重修河南省城碑记》记载:“道光二十一年夏六月,河决张湾,溃护堤而入,环城四周,洚流超涌,几凌于埤堄。” 洪水退去之后,由于洪水侵蚀城墙太久,受损严重,道光二十二年三月重修,至道光二十三年九月竣工。除重修城墙外,还重修了月城、城楼等,据记载,“重建五门及其内西门。升高一丈,宋门涵洞升之三尺,而开渠达于惠济河。月城及城楼、庙宇之属,均复其旧,自二十二年三月兴工,明年九月告成”。本次修复后的城墙就是今日的开封城墙。170多年来,虽然历经战乱和水患,但开封城墙仍保存着元明时代的风格与规模。据测量,开封城墙周长约14.4公里,呈南北略长、东西稍短的长方形,是我国现存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代城垣。

  如果将开封城墙与西安、南京等地的城墙相比,不难发现开封城墙明显低矮很多。事实上,开封城墙并非低矮,历史上的开封城墙曾多次遭受黄河的泛滥淹没,其下部及基础部分均被掩埋在今地表以下。开封市政建设有关部门在开封东城墙河南大学南侧段挖掘了一个探坑,进入探坑可以看到,地表以下十多米深依然是城墙。河南大学教授程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探坑内不同时代的砖叠压在城墙上,是典型的城墙摞城墙遗址。地表以上的城墙看起来很低,但实际上城墙高得多,城墙主体部分在地表以上,主要是因为泥沙淤积,将开封城墙一层层覆盖,“原来的北城墙,被北风带来的沙土一层层覆盖,顺着沙土甚至可以直接登上开封城墙”,他说。

  “城摞城”奇观的展示窗口

  游览开封城墙,大梁门是不能忽略的景点之一,城门采用青砖结构,设拱形门洞三个,远远望去,城楼采用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雕梁彩绘,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据史料记载,大梁门俗称西门,始建于唐建中二年(781)。明初,朱元璋升开封为“北京”,为明都南京之陪都,改西门为大梁门,今大梁门系于1998年重建。

  在大梁门北侧,建有古马道博物馆,是目前开封能直观展示“城摞城”奇观的窗口之一。2000年,开封市城墙管理所在对城墙基础部分进行清理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三层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马道遗址。

  据工作人员介绍,第一层马道的修筑年代应为1842年。第一层马道暴露面积较小,大部分为今用古马道入口处的城楼基础部分叠压,部分与今用古马道相连接。第二层马道位于探方南部,距地表1.75—2.5米,东西宽5.5米,南北已暴露宽度1.8米,呈北低南高倾斜状,该层马道除东南部分被破坏之外其余部分保存较好,磨损痕迹不明显;人行道清晰可辨,青砖棱角分明。据考证,其修筑年代应该在1841年以前。第三层马道西部大部分为第二层马道所叠压,所使用之砖磨损严重,年代也较远。据文献记载,清乾隆四年(1739)曾“修开封城及五门城楼”,第三层马道是否此次修筑,尚有待考证。

  大梁门古马道遗址的发掘给开封“城摞城”现象提供了考古学证据,也给世人提供了一个展示开封“城摞城”奇特景观的窗口。

  别具一格的防洪御沙作用

  与其他城市的古城墙一样,开封城墙最初同样承担着军事防御的功能。开封城墙由主体墙、城垛、城台、角楼、马道、吊桥、瓮城、城楼及箭楼等部分组成,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城防体系,具备中国古城墙完美的形式。除此之外,开封城墙还承担着防洪御沙的堤防作用。

  黄河开封河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数米,个别处甚至有高达10米以上者,成为地上悬河。早在北宋时期,《宋史·河渠志》记载,黄河已是“泥沙相半”,清代《续行水金鉴》记载,“黄河斗水,沙居其七”。清代河督靳辅在《治河奏绩书》中说,“开封之境皆浮沙,河流迅驶,一经溃决,如奔马掣电,瞬息数百丈,工程必大,而下埽更难。故前代河决之患,此地常十居七八”。黄河一直是开封防洪的重点。

  历史上,黄河在开封境内决口370多次,其中黄河水困开封城达15次之多,水入护城堤因城墙阻挡而未入城者达十余次。开封城墙与黄河大堤、护城大堤一起共同构成了开封防洪的屏障。

  为了维护开封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都风貌, 开封市出台了《开封城墙保护规划》,实施了诸段墙体的保护修缮工程。开封城墙也加入中国明清城墙申遗名单,与南京、西安等城墙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开封城墙已成为开封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如今的开封城墙,早已失去了防御城市的功能,成为供人们游览、休憩的场所,登上开封城墙眺望,古城墙绵延不断,一眼望不到边。古城墙绵延老城一周,站在城墙之上,一边是城墙里的老城,另一边是城墙外的新区,开封城墙就这样站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上,见证着开封城的变迁。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