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敏江:智库作用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2017年03月31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31日第1179期 作者:余敏江

  智库是国家治理的“大脑”。国家治理层面的决策具有整体性、综合性、长期性等特点。智库以兼具学术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契合了国家治理对专业知识和权威信息的要求,以持续化和前沿性的科研成果契合了国家治理对源头治理和先期治理的双向要求,以综合集成的科研成果契合了国家治理对整体性治理的要求。智库功能的充分发挥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扩大国家治理的资源

  国家治理本质上是运用国家权力治理公共事务、实现公共利益、维护公共秩序的过程。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治理能吸纳全社会的声音以整合和平衡社会利益。智库恰恰是沟通学术研究、政策实务和社会关切的桥梁。大多数高质量智库的政策研究过程其实就是深入社会实践、从经验型材料中进行抽象和归纳形成政策方案的过程。智库致力于使其研究与其他精英群体和社会大众实现有效联结,通过科学的社会调查,深入群众,了解民众在政策问题上的利益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智库往往能以边缘群体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对国家治理的利益均衡实施动态调节。而且,由于集专业化、系统化为一身,智库能够为政府决策收集、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国家治理建立良好的信息基础。同时,作为知识共同体,智库由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这为智库对国家治理资源的多元知识视角分析提供了可能。智库往往能够通过知识的融合,创新地发现国家治理资源的新用途。

  提升国家治理的民主参与度

  公民参与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国家治理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工具。然而,公民参与带有“集体行动”的弊端,即个体理性行为的非合作博弈结果带来的集体困境而导致的政策悖论。尽管公民参与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公民的需求,但它经常演变为日常的讨价还价,因而,会带来诸如浪费时间、高成本、部分利益集团的强烈干扰等问题。有时在参与过程中,公民容易被表面现象蒙蔽,看不到问题的症结和利益所在而采取非理性行为。这通常以损失更为理性的社会目标为代价。显然,与公民的直接参与相比,现实中更多的是智库参与。智库的使命通常是“为公众利益服务”,并且以其政策分析发挥着“教育社区”的作用。智库能够满足政策议题的专业化要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为重要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换想法和信息提供建设性的论坛;智库能够在国家、公众和专家三种力量中进行理性的沟通、交流,最终为促进各方的合作或妥协提供可能。其中,党政智库可以依靠强大的内参报送系统吸引领导人的注意;高校、党校和社科院系统的智库尽管相对远离决策核心,但它们也有一定的渠道进入政策过程之中,同时可以依靠著作、论文、通讯报告、年度研究报告等文本形式和专栏评论、接受采访、举办各种专题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建言献策;民间智库比那些靠近权力中心的智库更便于获取准确的社会信息,提供更加客观中立的政策分析并通过媒介传播自己的思想,从而在社会中形成舆论热点和舆论强势,促使政府关注某一问题和智库对该问题的咨政建言。

  增进国家治理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公民对政治权力及其体系的情感归属以及对政治权力基于内心的认可和支持。政治认同是国家治理的政治合法性基础。智库对政治认同的增进源于智库功能与政治认同特点和形成要件的契合。政治认同要求公众具有认识政治的基本信息、知识和技能。然而,源于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以及公众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或不均衡,普通公民常常不能理解政治过程中包含的知识和技能,致使公民对于政治认识和理解往往囿于表面。肤浅的政治知识和认识将导致公民缺乏政治理解力和归属感,加之可能出现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有可能导致政治认同危机。如何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和人文素养,智库发挥着关键作用。智库能够对国家重大政情政策的解读、分析、讨论和宣传,通过多元互动用“百姓愿意听、听得懂的话”为公众解疑释惑,既使高度精练的宏观指向变为各领域的具体政策建议,也在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价值观导向和舆论导向。这一过程有效普及了知识,传输了专业技能,同时也使公民理解政策方针,感受社会公平。通过主流价值观的引领和“软法”的约束能够有效解决国家治理中集体行动的困境,从而保证国家治理中多元主体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同行动。如在处理环境污染冲突、征地拆迁冲突和劳资冲突等问题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智库的正确解读和教育引导。不断增强的政治认同将以意识形态资源的形式,不断供给合法性,从而有力保障国家治理的实施。

  总之,特色新型智库不仅是吸纳民意、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有效载体,也是国家治理政治合法性重要的构建者、推动者、引领者。建设特色新型智库既需要提升智库组织能力,如领军人物和研究团队建设,专题性知识的开发,以理念及解决方案为载体的知识创新,智库人才的市场化、国际化等,更需要优化特色新型智库的政治生态,如政府决策体系的开放、领导者的民主风格、政策“守门人”较强的创新能力等。其中的关键在于,一要平衡智库专业功能和公众参与的关系,充分汲取社会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形成常规化的民意收集、跟踪、研判机制,并且融入自身的知识生产中,为国家治理提供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决策方案。二要在中国特色的政治架构下,将智库的活动嵌入国家的政治运行过程,使两者的活动具有互适性。三要平衡体制属性与政策研究独立性之间的关系,形成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和民间智库的强大合力,为国家治理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库的优势,提升智库参与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