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鸣:中亚五国语言及其使用情况
2017年02月17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2月17日第1149期 作者:赵明鸣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获得独立,成为主权国家。

  语言和文字。根据语言谱系分类法,除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伊朗语支外,其余四个国家主体民族的语言均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在与我国相关语言的关系方面,塔吉克斯坦的塔吉克语尽管与我国塔吉克语(根据民族自称,亦称“萨里库尔语”)名称相同,但实为两种不同语言,彼此通话困难;境外塔吉克语与波斯语和阿富汗官方语言之一达里语基本可以通话。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分别与我国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和柯尔克孜族属跨境民族,使用同一语言,但我国乌孜别克语因受维吾尔语强烈影响,语音、语法方面与境外乌兹别克语形成显著差异。从突厥语族内部诸语言的亲疏度看,哈萨克语与吉尔吉斯(柯尔克孜)语相近;乌兹(孜)别克语与维吾尔语相近;土库曼语与撒拉语相近。从语言沟通度看,这些语言在日常交际中彼此能够通话,但程度有差异。中亚五国主体民族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有相当数量的阿拉伯—波斯语借词和俄语借词。境外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与我国哈萨克语和柯尔克孜语词汇方面的最大差异表现为专业术语体系的不同。

  语言政策。独立初期,上述五国都经历了主体民族语言国语化的过程,在宪法中强化了主体民族语言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但是,在最初独立的10年间,国语地位的确立、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强化导致这些国家曾出现过度“去俄语化”的倾向,以致引起部分主体民族以及俄罗斯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不满,尤其是大批教育和高科技领域的俄罗斯族移居国外,对所在国的政治生态和社会生活造成较大震荡,甚至影响到与俄罗斯的关系。因此,21世纪初以来,有些国家陆续调整了语言政策。例如,2000年吉尔吉斯斯坦《官方语言法》确认了俄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地位;哈萨克斯坦于2010年重新确认了“保持俄语作为交际语言的角色与作用”;塔吉克斯坦2011年恢复了俄语官方语言的地位。

  语言使用。历史上,俄语作为区域性强势语言和苏联时期的国语,长期侵染着这些国家主体民族的语言。尽管这些国家主体民族的现代教育和文化科技水平通过俄语获得很大提高,但却在客观上阻滞了主体民族语言的发展,加上苏联时期语言政策方面的严重失误,最终导致主体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日渐式微。

  进入21世纪,中亚五国在通识教育方面逐渐采用国语为主、俄语为辅的双语教育政策。以哈萨克斯坦为例,1999年哈萨克斯坦有3291所哈萨克语普通中等学校,2005年增加至3723所;1999—2000学年普通学校中的哈萨克语学生占学生总数350万的45.7%,2005—2006学年提高到57.87%。1988—1989年至2006—2007年间,以哈萨克语为教学语言的中小学录取率从30.2%上升至54.8%。1991年,在以哈萨克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中就读的哈萨克族学生仅占34.4%,而2007年则达到80%。2012年,使用哈萨克语教学的幼儿园数量达到2591个,比1991年增加1433个。2001—2002学年,大学学生中学习哈萨克语的人数,较上年同期增加了31.5%。据哈萨克斯坦国家统计署近期材料,在哈萨克斯坦总人口(1760.8万,2015年数据)中,有890万人能讲哈萨克语,780万人能熟练阅读哈萨克文,750万人能熟练书写哈萨克语;在730万15岁以上的哈萨克族人中,能讲哈萨克语的占98.3%,能熟练阅读哈萨克文的占95.4%,能熟练书写哈萨克语的占93.2%;在310万15岁以上的俄罗斯族人中,能讲哈萨克语的占25.3%,能熟练阅读哈萨克文的占8.7%,能熟练书写哈萨克语的占6.2%。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和西部地区,哈萨克语居绝对优势地位;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哈萨克语的使用率也在逐年提高,而位于北部的现首都阿斯塔纳哈萨克化程度要高于原首都阿拉木图。总的看来,这些国家的国语教育在中小学已取得显著进展,但要在中等以上学校完全取代俄语进行授课,恐短期内无法实现,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和部分社会科学专业。

  近十余年来,这些国家开始注重英语、土耳其语、汉语等外语的教学和应用。土耳其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考虑,通过与上述国家联合或出资办学,先后建了14所土库曼—土耳其语普通学校、14所吉尔吉斯—土耳其语中学、22所哈萨克—土耳其语中学;在塔吉克斯坦建了6所土耳其语中学。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近年来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热方兴未艾,我国在除土库曼斯坦外的中亚4国分别开设了数量不等的孔子学院,同时还有大量学生来华留学,仅哈萨克斯坦在我国的留学生就超过1万名,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

  我国有关中亚语言教学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前,新疆大学中国语言系曾开设一届乌兹别克语班,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开设的有关中亚语言最早的一个专业。苏联解体后,我国陆续与中亚五国建立外交关系,但由于国内高校没有涉及这些国家语言的师资,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一直处于空白状态。2003年以来,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俄语—中亚语系采用依靠本校教师和聘请外教的方式,为俄语专业学生陆续开设了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乌兹别克语和土库曼语课程,但均采用“俄语+”的教学模式,但没有开设相关专业。

  至2012年,我国教育部才在新颁布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陆续增加了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吉尔吉斯语、土库曼语和塔吉克语专业,设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但目前没有招生的确切消息。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于2015年设置了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和吉尔吉斯语专业;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系也新近成立乌兹别克语教研室,并于2015年10月开设乌兹别克语课程作为非通用语种公选课向全校开放。

  国家层面,中亚五国语言在我国外交领域的应用仍处于空白状态,我国和这些国家领导人的国事互访和重要会谈多采用普通话—俄语翻译模式。同时,我国驻中亚五国大使馆官方网站也均使用中文和俄文两种文版,唯独没有所在国官方文种。

  上述国家自1991年独立已有25的历史,但我国在涉外公务领域,特别是外交领域有关这些国家国语国文的使用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显然不利于同这些国家的交往。重视和利用所在国的国语国文开展外交工作和友好往来,对于加深丝绸之路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和加强经济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相关高校应加紧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安全领域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