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形成舆论引导的合力
2016年04月29日 07: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29日第956期 作者:林如鹏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但社会矛盾的胶着和网络等新技术的使用造成舆论环境复杂而多变,重大突发舆情危机不断发生,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考验着各级管理者的应对能力。

  社会舆论参差不齐

  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网络舆论质量参差不齐。网络舆论并不总是代表社会整体舆论,占全国人口1/2的网民主要以中青年为主,而经常发声、喧嚣的也只是其中少数活跃分子,在网络中也存在沉默的大多数;网络舆论并不总是公正、正确的,为了吸引“眼球”,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严重,个人在群体的“围观”下容易出现非本意的言行,网络“暴民”不断显露出非理性的一面;网络社会制造舆论成为常见现象,网络水军删帖、灌水更是有组织地随意更改、控制网络舆情信息,网上充斥着大量的“推手”、“打手”、“水军”,付费假造信息和搜索置顶、删除信息等已成为庞大的产业。互联网不时沦为一些弱势和敌视社会群体宣泄不良情绪的垃圾场。

  第二,公众对政府不信任导致误读甚至解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对10709人进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质疑症”。“塔西佗陷阱”和“老不信”现象在当今社会成为影响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几年政府新闻被误读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如“千亿养老金入股市属误读”、“《著作权法》草案鼓励盗版系误读”、“新交规处罚条例很多是误读”、“65岁退休系误读”、“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批准系误读”等被误读现象。

  第三,从言论到行动,存在一定程度的“左”右之争。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如何进行改革开放、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就有不同的争论,“左”右之争早期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本来立场之争是正常的,但是不同意见利用网络、新闻媒体、书籍、杂志等平台展开激烈论争,不少民众也卷入其中。网上论争,正是中国的网络舆论场充满活力和张力的表现。但如何用好网络话语权,彰显社会责任,提升各群体媒介素养,已经是不容回避的话题。

  第四,中国国际舆论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和严峻。西方对中国持有既爱又恨的复杂情结,一方面在世界贸易中需要中国的支持,想要中国在国际上负起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怀有深深的恐惧,大力渲染“中国威胁论”。有学者认为,在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论调,即“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崩溃论。其中,“机遇论”和“崩溃论”始终是比较边缘化的,占主导地位的是“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次之。

  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社会舆论

  当前,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命题、新挑战,这一切要求我们要创新思维,敢于担当,奋发有为。

  首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整合、引领社会舆论。当前国内外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与文化观念相互渗透影响、相互交融交锋比较频繁,不断给新闻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增添新的命题与考验。西方一些势力抱着意识形态偏见和冷战思维不放,把意识形态渗透作为对我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与此同时,国内不同利益群体利用不同渠道表达各种诉求,不同的观点也在不断地交流和交锋。思想文化思潮的多元和分化难免给社会大众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冲击与影响。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作了具体的阐述。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加大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与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整合民意、凝聚共识,显得尤其紧迫、重要。

  其次,网络成为舆论争夺的主战场,网络舆论工作需要开辟新的突破口。互联网具有平台开放度高、话题发散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的特点,是当今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西方敌对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往往利用网络话题跳跃性和分散性的特点,有意将话题变为政治性、敏感性问题,把原本的利益诉求转变为价值诉求。另外,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网络意见领袖也频频通过对各种焦点事件的转发与评论来影响网络舆论的走向。长期以来由于媒介介质的特点以及我们自身管理上的不足,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确存在着两个标准、两个舆论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主旋律和正能量主导报刊版面、广播电台电视荧屏,主导网络空间、移动平台等传播载体,不能搞两个标准,形成两个舆论场。”如何利用互联网开展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让主流价值观来引领社会大众是当前我们舆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最后,创新工作机制,形成舆论工作合力。舆论引导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现代社会存在着不同舆论场。但一个理想的舆论环境是不同舆论场的和谐共振——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对于官方来说,能够倾听民意,顺应民心,使执政理念更加人性化;而新闻媒体能够很好地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一些单位、一些部门在意识形态和舆论引导工作上缺位、失位,甚至在工作中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未能切实担负起舆论引导的主体责任。只有全党动手,齐抓共管,切实形成舆论引导的合力,我们的宣传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新突破。

  (作者系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