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运营模式有待完善
2016年01月29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9日第898期 作者:苗福光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平台。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作为新生事物的孔子学院的海外建设在运营模式、相关政策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须我们研究思考并拿出相应对策。

  全球孔子学院运营现状

  截止到2015年12月,国家汉办在全球134个国家成立了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学堂,学员总数达到190万人。从2004年至今,孔子学院走过了10多个年头,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势头迅猛。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妙的出口品”从创立至今,为满足各国民众学习汉语需求、增进中外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的、巨大的贡献。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已经成为外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进行学术等方面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但是这不代表孔子学院在运营模式和政策等方面没有任何问题。有评论家指出,和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化推广机构(如英国文化协会和法语联盟)不同的是,孔子学院一般是在国外大学内运营,并在这些大学的汉语课程上行使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学院建设机制待深入研究

  笔者于2011—2013年受国家汉办派遣赴国外担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一职,对国家发展孔子学院战略有了深入的切身体会。孔子学院在全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中外合作运营模式、中方合作大学和机构运营政策和模式等方面,孔子学院资金统筹、使用、审计等方面,中方院长、公派教师和志愿者等中方人员选拔、派出、使用、评价等方面,孔子学院建设、可持续发展、退出机制等方面都有待深入研究。

  首先,全球孔子学院运营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孔子学院运营模式是:国外大学(中学、教育机构等)向国家汉办提出申请并签署合作协议,国内大学(中学)与国外大学合作运营,国家汉办提供一定的启动、运营经费。就笔者所知,运营资金使用模式、双方合作模式、办学场地条件等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展现出了生态多样性的特点。在中方院长选拔、公派教师和志愿者选拔等人员配备方面国内各院校对此重视程度也不同。国家汉办虽然正在探索用人新模式,如中方院长职业化等,但还未形成较为固定和行之有效的良好运营模式。

  其次,在相关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国家汉办和国内合作大学相关政策也呈现多样性、不完善等特点。其中包括孔子学院章程、人员选拔、资金支持等政策。就笔者所知,国内大学参与共建孔子学院数量不等,多的有十几所,少则一两所。国内大学对孔子学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不一样,造成了在中方院长、公派教师等人员选拔、派出、考核、待遇等方面可谓千差万别。

  最后,与全球其他文化传播机构相比较来看孔子学院存在的问题。世界上最早的文化推广的文化组织机构是法国于1883年建立的“法语联盟”,其他较为著名的还有成立于1924年的“英国文化协会”、成立于1991年的“塞万提斯学院”等。孔子学院成立于2004年,相对其他世界主要语言文化机构而言还是一个“后来者”,但是其发展速度却相对最为迅速。目前,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由单纯追求数量的阶段向巩固和提升孔子学院建设质量转变的阶段,在数量与质量之矛盾、中方院长使用、教学和研究师资、资金来源等诸多方面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述全球文化推广机构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语言文化推广功能、非营利性、外交功能等,孔子学院总部等相关机构应该成立若干研究中心,分析对比孔子学院与这些结构的异同、优劣,以便更好建设孔子学院这一语言文化传播平台。

  全球孔子学院的政策与对策

  根据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章程》政策中关于各国大学具有开办或退出孔子学院的自由的规定,停办孔子学院并不存在多大政策上的问题。就笔者亲身经历来看,孔子学院有以下几方面问题亟待解决。

  第一,完善运营模式方面的政策。现在,全球各地有相当数量的大学和教育机构正积极申请开设孔子学院(课堂),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不妨稳步扩大建设孔子学院的数量规模。同时,应该分门别类给予建设指导:未必所有建成孔子学院都要进行经费支持,有些只要提供认证资格、师资、教学和研究资源等即可。同时,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刚性规定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资质、国内合作大学管理、部门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的政策保持与孔子学院总部协调一致。

  第二,建设优秀孔子学院文化传播师资。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虽然规定了国内合作高校成立“孔子学院办公室”,以便更好管理孔子学院事物。但是,国内不少高校践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办法应对,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往往就是高校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一肩挑”。同时,国内高校因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同也未能很好地实施配套政策。同时,国内高校多数也无对派出中方院长在职称和职务晋升、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明晰政策,试问又有多少优秀人才敢于抛家舍业尽心服务孔子学院这一国家语言文化传播的战略?外派教师与志愿者同样也面临类似问题。汉办和国内高校应该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第三,统筹语言文化在全球的资源。就笔者经历所言,孔子学院并非当地唯一中国语言文化传播机构。比如,所在国大使馆、领事馆相关部门也承担着文化传播任务,国家有关文化部门建立“中国文化体验中心”,甚至不同孔子学院间也存在一定业绩竞争问题。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应该协同有关部门统筹我国在全球的文化传播资源。

  最后,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应该设有发言部门。这个部门不仅担负统一向国内外媒体言说好孔子学院的任务,同时也承担起研究如何办好孔子学院这个大课题的任务,以便不仅把全球文化传播平台建设好,同时也把孔子学院的故事言说好。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全球孔子学院(2004—2014)生态运营模式与政策研究”(14YJAZH05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作者曾任土耳其海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