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内外:汉语国际传播的“域境耦合”
2016年01月29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29日第898期 作者:卢德平

  日常生活世界以其直接性和生动性构成人们的主要社会行动场域,而其他有限的意义领域,如科学、宗教、艺术等,则外在并独立于日常生活世界,其间的会通和耦合,需仰仗语言符号的中介和勾连力量。

  从理论上讲,一种世界通用语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这种认知的需要,并实现知识和信息最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但通用语,无论人造还是源自某种母语,与通行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处于自然应用状态下的母语,存在着深刻的分歧。

  事实上,两个母语使用者之间,以一种外国语作为交流语言所导致的交际现实性的丧失,揭示出这样的真相:语言符号在交际语境中是否有效,并不完全取决于语言的符号性,而更多取决于语言使用者在母语基础上建立的对话者身份和交流的伦理条件,以及语言符号以母语形态深深嵌入的社会现实。因此,仅仅考虑语言符号本身的特性,设法提高其使用的便捷性,并不能充分保证语言功能的实现。

  汉语的对外传播,意味着汉语从中国人的日常交际语境和中国的社会现实走向外国,进入外国人的生活世界。这个变化带来以下结果。

  第一,汉语从母语转换为外国语,与通用语之外的所有外国语必然面临的魔咒一样,将失去母语所拥有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交际现实性,也无法充当对象国语言使用者耦合不同意义世界的主要手段。

  但是,当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出现于对象国的日常生活世界,作为外国语的汉语则因中国人的出场而恢复其母语的力量。对象国的对话者也因掌握了汉语而进入中国人的母语世界,从而与中国人共享汉语母语所耦合的中国社会生活的不同场域。这种状况同样出现于来华学习汉语者与中国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发生直接交际关系的场合。

  由此看来,汉语国际传播的深层次意义就在于:一方面,推动其他国家的汉语学习者与中国人实现不同意义世界的耦合,延伸其认知体系,拓展其知识范围,从而与中国人共享汉语的中国场域;另一方面,推动汉语学习者在对象国相关社会群体中进行二度传播,促使更多的对象国国民与更多的中国人之间实现持续、延伸的意义世界耦合,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所嵌入的中国社会现实。

  第二,无论汉语作为外国语在他国传播,还是作为外国语在中国面向来华留学人员传播,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是:汉语需要学习才能掌握,如果汉语在国外传播,但没有人学,属于汉语传播失效;来中国的外国人总是徘徊在外国人生活的圈子里,不和中国人打交道,不学习汉语,也属于汉语传播失效。

  一种母语的习得,尤其是口语,几乎无动力可言,至少不存在有意识的动力。但和母语的习得过程完全不同,汉语作为外国语的学习和掌握,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学习的动力。这个动力或来自汉语符号体系本身,如汉语的美学风格吸引人们学习,即内在性动力,或来自汉语符号体系之外的因素,如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所具化的经贸、就业、阅读需求等,即外在性动力。

  因此,对于汉语学习背后存在着驱动因素的研究,既可以把学习者所在母语环境作为考察的坐标,区分出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也可以从汉语传播的矢量出发进行研究,区分出源自中国的推力因素和源自对象国的拉力因素。通过对于汉语传播推拉因素的研究,可以获得以下启发。

  第一,汉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在向外输出和扩散的过程中,往往和汉语所承载的中国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特征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且这些语言外要素往往成为决定汉语传播成效的关键因素,并最终反映到汉语传播的效果上。

  第二,一种有效的汉语传播,需要考虑到传播国和接纳国双方的条件和因素及相互关系。只有搞清楚汉语传播过程中究竟是哪些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在发挥作用,优化推拉因素的关系,寻找推拉因素的平衡点,才能使汉语的国际传播呈现出推拉结合的有利态势。

  第三,汉语传播的低效或失效,实质在于传播国的推力因素和传播对象国的拉力因素之间存在着不能耦合的张力,形成汉语在对象国传播过程中的制度障碍、民族意识障碍、社会认同障碍,并最终表现为汉语学习者数量减少,汉语扩散范围缩小,已有的汉语学习过程中断等问题。

  第四,通过对汉语传播关联国内部生成的拉力因素的考察,可以更好地规划汉语传播的推力因素,提高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结合度,并针对对象国国情优化中方的推力因素工具箱,以推动对象国维护和强化已有的拉力因素,培育新的拉力因素,从而在对象国形成有利于汉语传播的环境与条件。

  而目前的一些研究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一是普遍采取传播方的视角,对于传播接纳方的拉力因素鲜有考察,缺乏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二是很少把各类推力因素置于一种交互作用的系统之中进行审视。就汉语国际传播的国家策略而言,存在着单向议程设置的问题,存在着对于推力因素过于倚重的政策偏向。如果单纯从推力因素着眼,可能会导致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忽视了推拉因素兼容的过程,造成过多的经济和人力投入的浪费;二是因过于强势的推力因素而导致传播对象国拉力因素培育的发生困难,使得传播对象国由对汉语符号系统的关注转变为对背后推拉因素的焦虑,从而抵销推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汉语的国际传播最根本的问题是寻找到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的最佳平衡点,而之于不同的对象国,这个平衡点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