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突显文化霸权暴力
2016年01月15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5日第888期 作者:张全景

  “颜色革命”表面上推翻的是专制政权,实质上与西方的文化霸权密切相关,是西方文化霸权的突出表现形式,也是文化霸权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颜色革命”与外部势力的干预

  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就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颜色革命”得到了外部势力的干预和支持,通过媒体、互联网对要发生“颜色革命”或已经发生“颜色革命”国家的反对派以及反对派同盟、受鼓动的民众给以宣传、声援和资金援助。

  “颜色革命”也被称为“非暴力革命”。但“颜色革命”并非是一个和平变革,而是通过“非暴力”手段颠覆国家政权和根本制度,并实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战略利益。因此,外部势力的渗透常常成为“颜色革命”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量。

  “颜色革命”与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操纵

  “颜色革命”与所在国的意识形态主导权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意识形态所操纵,新上台政权的外交政策大都转向了亲西方政权。“颜色革命”并没有带来这些国家的真正民主化,而只是一个反对党派的势力取代另一个党派的政治势力。如格鲁吉亚的萨卡什维利是以实现民主化为口号,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但执掌政权后实行了更加新自由主义的改革,常常因为迫害反对派、遏制媒体自由而遭到批评。

  “颜色革命”的发生,使我们看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非军事手段对独联体、中亚国家进行革命输出的现实。“颜色革命”是在美国对全球实行“民主改造”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如果说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进行“民主渗透”使用的是“暴力打压”的方式,那么在独联体、中亚地区则采取了“和平渗透”的方式。在独联体、中亚地区“颜色革命”过程中,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再次被作为改造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武器,被运用在了现代国际关系领域。

  “颜色革命”与价值观的渗透和侵袭

  “颜色革命”与所在国的价值观被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即所谓“普世价值”渗透和侵袭。反对派或被鼓动的民众以自由、民主、人权为旗号,举行大规模的反抗示威游行等抗议活动。

  乔治·W.布什在2005年的就职演说中说得很清楚:“美国的政策是争取支持每个国家和每种文化中民主运动和制度的发展。”民主输出政策是新保守主义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要创造一个与美国(及其盟友)的行为价值息息相关的国际秩序。支持“颜色革命”,争取所谓欺骗性的选举之胜利,就是 “软实力”的形式。由于西方价值观的渗透和侵袭,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大都打着要民主、要自由、要人权的旗号,鼓动民众举行示威游行,对现政权造成大兵压境之势,逼迫其交出政权。不同的政治派别和势力为此展开了政治斗争,而支持不同势力的群众互相攻击,甚至发生冲突,许多无辜群众在混乱中受伤甚至死亡。“颜色革命”发生国社会秩序混乱,国家处于动荡之中,民主、自由、人权早已成为虚幻的名词。

  “颜色革命”往往假民主之名以行,以给人民更多自由相许,但“革命”的结果却是人民希望得到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民主自由也成为泡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临刑前留下的这句名言,对于“颜色革命”的结果来说是非常形象的。

  “颜色革命”与西方的文化霸权给中亚、独联体、中东北非等地区带来的不是自由、民主和人权,而是战乱、动荡和暴力频发。对于难民的输出国而言,能偷渡成功的也大都是能交得起蛇头税的中产阶级,以及逃得动的年轻人,这对输出国来说无疑是人才的损失和逐渐的空心化,进一步加剧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和社会的动荡不安;而对于接收国,也带来了财政、政治、经济和安全的问题。出逃的难民层次不一、民族宗教信仰不同,极端民族主义者夹杂其中,容易引发冲突。恐怖分子可能混在其中,同样给接收国的安全带来了严重挑战。

  (作者系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