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应强化文化遗产保护
2015年09月18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8日第810期 作者:陈平

  2015年6月26日是《联合国宪章》签署70周年纪念日;与联合国同年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于2015年迎来70周年纪念日。70年前,经历了战火劫难与洗礼的各国人民意识到了只有理解与尊重彼此不同的文化与文明,人类才能避免遭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由此而诞生,并在后来的70年间,帮助世界各国重建了战火中被摧毁的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学校等建筑。工作涉及多个领域:世界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儿童教育、文化与青年、文化与妇女、科技等,同时强调平等对话,提倡文化多样性,对世界文化、教育、科技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成绩斐然。

  文化遗产保护受普遍关注

  1959年,埃及政府计划新建阿斯旺大坝,用于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但可能会因此而淹没尼罗河河谷里的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珍贵的文物古迹。加之埃及政府囊中羞涩,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0年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号召50多个国家集资4千万美元,并由意大利、德国等30多个国家的专家共同组成了工作团队,成功拆解之后按顺序编号移到安全地带,再一一组装起来。由此,人类拉开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序幕。“努比亚行动计划”促进了其他类似的保护行动,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保护抢救工作随之展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携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72年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大会上通过,公约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三种类型,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范围,从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该公约的出台,大大推动了人类对于共同遗产概念的普及传播,对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遗址的保护,是迄今联合国框架内最成功的国际公约,世界上有190多个国家加入了这项公约,可见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各国达成了非常一致的意见。

  文化遗产研究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积极开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道路可谓曲折。

  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出台到 2003年10月,在第32届全体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期间隔了30年。这是一个持续了将近30年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如何界定“无形”与“有形”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在物质与非物质的判断之间,存在着很多的争议与困难。作为一个框架性的综合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引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的工作制度中并逐步加以国际化运作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从最初的民俗、非物质遗产、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以及民间创作、口头遗产等术语的提出到“人类活着的财富”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设立与确定,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与提高,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中。很多概念与学术争论,慢慢地趋向于本土化,直到被认同、被接受。

  国际学术界所关注的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的重要尺度,通常是“文化空间” 和“文化表达形式”两种文化概念。在我国,为了便于普及与本土化,“文化空间”这一学术概念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中称为“文化场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口头传统”被“民间文学”所取代。这是一个从最初概念化的保护到实际行动以及经过大量实践之后积累的过程,也是人类对于自身文化遗产梳理与认知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类的共识达成与共同实践的行动。

  30多年来,全球各国对于文化遗产和口头传承与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尽管至今对于文化遗产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绝对标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然而这种探索是积极进取并且富有历史价值的。

  教科文组织需发挥更大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常设机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的总部,成立于1992年,负责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日常工作。向缔约国提供有关申报遗产事宜的咨询,并协助和协调缔约国和专家咨询机构的工作,对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建议,执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决定,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其他部门和外地办事处合作。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的成员之一,在世界的文化和公益领域,中国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要机构中。2013年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先生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时,有许多境外媒体就评论说,郝平的当选“意味着中国能在相关国际政策和规则的制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为中国与教科文组织合作提供新空间和新道路”。

  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成立的70年里做了大量的努力,成绩斐然,但目前联合国在遗产发掘、保护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世界各地一些破坏人类遗产事件的经常发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引导、监督、组织、协调等方面功课还做得不够不无关系。教科文组织在监督、协调人类共同遗产保护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官僚作风,机构过于臃肿庞大,办事效率逐渐低下。加强和改善对人类遗产的保护,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需要考虑的职责所在。所以,新任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接受保加利亚国家电台采访时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进行改革,以提高运作效率,减少官僚作风。她说,教科文组织是整个联合国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中的每个机构在运作上都要步调一致,这样才能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需要改革,而且某些方面的改革已经启动。

  (作者系国际遗址古迹理事会专家、民间艺术国际组织全球副主席)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