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党风建设提供支撑
2015年09月11日 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1日第805期 作者: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副主任 贾英健

  【核心提示】党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精神实质、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表明,加强党风建设离不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价值支撑。

  

  党风即党的作风。何为作风?作风通常被人们在多重意义上来理解和把握。人们既将其指称一个人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和信念,也常用来指称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和风格,还被用来指称人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对于政党而言,其作风的形成不仅历经长期考验,而且经历了政党实践的艰难磨炼,还历经多种多样的长期教育的党性修行。所以,政党的作风既富有个性,又一以贯之,还赋予其先进性的特征,它是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也是党性修养的内在体现,更是党的公共形象的充分展示。

  一个政党的作风不仅关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到社风和民风。优良的作风既是一个政党立身之命的根本,也是其能否通过潜移默化,实现对人们道德情操的陶冶和浸润,以达到引领整个社会风气健康向上之目的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党的作风问题,关乎一个社会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问题。对于执政党而言,不仅关系到民心向背,而且事关执政兴衰。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一直十分注重党的作风建设,并将党风建设视为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抓紧抓实抓好,确保了党的正确领导地位和执政党的引领力。党的十八大之后,我们党在党风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推进了党风的根本好转,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大力拥护,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党风建设毕竟非一日之功。如有些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党员和领导干部身上,但它对社会造成的消极影响和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有些问题虽然我们解决了,但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一些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当前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自身能力素质不能满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在一些党员与领导干部身上普遍存在着认识能力不足,缺乏对避免和防范问题的意识自觉,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进而对理想信念产生怀疑乃至动摇。二是人治传统的悠久历史造成制度约束与法治机制的相对缺失,带来了制度制定和实施上的不严密性。三是长期以来一些党员与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居功自傲、脱离群众的不良作风。四是长期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行为惯性和改变落后面貌的压力容易产生急功近利思想等。五是适应新形势需求的各种法规制度体系缺位、滞后,助长了“四风”问题的蔓延。党的作风方面存在这些问题,严重地腐蚀着我们党的机体,损害党的形象,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其严重性和危害性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通过对党风建设的常抓不懈,使其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不断提高党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出台“八项规定”到当前开展的“三严三实”活动,既体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的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也表明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还表明了全面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庄严态度和责任担当。党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将党员干部修身、为政、做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确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这表明党风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精神实质、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等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内在一致性表明,加强党风建设离不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价值支撑。

  党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价值导向。在推进“三严三实”工作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仅符合党秉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而且为党员领导干部提供科学的、先进的思想理念,确保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加强党风建设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提供根本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和评判标准。具体说来,将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与培育和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现代价值理念结合起来;将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与培育和体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结合起来,通过“三严三实”工作的扎实推进,以党的作风主体保障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目标的尽快实现。加强党风建设就是要着眼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创新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党风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具体化为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和为政之德的过程,也是一个在推进“三严三实”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开启良好工作作风新局面的过程,离开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三严三实”工作就无法达到应有的目标和要求。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