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严三实”立治学规矩
2015年09月11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11日第805期 作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杨庆存

  学与政通。学风关乎党风、政风,关乎民风、世风。而道德品质与学识素养,又决定着学术发展状况、国家治理水平,甚至决定着民族存亡、国家兴衰。所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既是从政的行为准则,也是治学的基本规矩,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弘扬。

  “三严三实”的核心是提高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学术研究一以贯之的基本话题。从“不愧屋漏”到“诚意正心”,从“吾日三省吾身”到“内圣外王”,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乃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要求与实践,无一不体现着学者的精神品格与思想境界。

  学问、学术需要弘扬正气,创造正能量。昔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治学亦如理政。优良学风的建立与形成,关键在于学者,人正则学风正、世风正。学术繁荣必须自觉遵守治学规矩,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是人类发展史上五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连续发展不曾间断的国家,其独特的学术发展模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学术发展,自古迄今保持着三大鲜明特色:一是以治国兴邦为目的;二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三是以“知行合一”相表里。春秋之前,学在官府,以吏为师,培育治国栋梁;战国以后,私学兴起,讲经授学,密切联系实际。故儒学经典《大学》开篇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标示旨归。由此可知,中国学术自古以来就是立德树人、培养治国理政人才的重要手段与主要渠道。

  遵守学问的规矩,就是要强化国家观念。学问务实,“经世致用”,服务于国家,这是中国学术的突出特色和优秀传统。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实质就是为邦国的发展提建议、出思路,而汉代的“盐铁官营”大讨论,则是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门研讨的典型案例。具体到当前,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高度思考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与重大理论问题。自觉关注现实、关心社会、关切民生,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特别是目前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深入开展研究,突出问题导向,增强研究的针对性,用实际行动和具体成果光大“有补于世”的文化传统。

  遵守学问的规矩,就要勇于开拓创新。创新是学术的生命,是学识的体现。创新又是时代发展、国家兴盛的需要。中国经学发展的历史很具典型性。从孔子整理编定“六经”,到汉代 “推明孔氏”、“表章《六经》”的经学兴盛,从李唐的融合释道创新文化,到赵宋“程朱理学”的诞生,经学的每一次重大创新都促成了王朝的繁荣。历史是一面镜子。当前的学术创新就要着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体系诸方面下功夫,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之梦方面提出新思想、新思路、新见解。

  遵守学问的规矩,就要确立严谨的学风。学风是学者德、学、才、识、胆的综合体现,是人品与学品的具体反映。严谨学风,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自立自尊、自信自律、自省自强,要端正态度、深化认识,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务必做到功底扎实、文风朴实、做事老实,做到求实求真、求善求美求久远,做到方法科学、成果原创,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规矩的建立正如学风的形成一样,是大家共同创造和自觉遵守的结果。“三严三实”作为做学问的规矩,必然会促进学术的健康发展,推动学界开创学术繁荣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