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犹太人历史的“档案窃贼”
2015年08月28日 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8日第799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张小溪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欧洲犹太人进行大规模屠杀,很多与犹太民族相关的资料、档案、书籍遭到毁坏。一位名为左萨·兹萨杰科斯基的法国犹太人于1941年历尽艰辛逃出时,带着偷来的资料去了美国纽约。之后20年,他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从德国纳粹驻留的建筑物中、法国的公共档案馆和私人教堂中盗取了成千上万份文件。历史教授丽萨·勒夫一直对兹萨杰科斯基的行为很感兴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她认为如何对兹萨杰科斯基的行为定性,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这让人们对二战档案有了重新认识。

  兹萨杰科斯基于1911年生于波兰,20世纪30年代在法国巴黎成为一个学者和记者。他的档案“偷窃”行为从1941年开始,却没有止步于战争的结束。1961年,他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市立档案馆偷窃档案时被当场抓到。在面临犯罪指控之后,他选择了在纽约的房间内自杀。

  勒夫介绍,在战争年代的搬运工作被视为拯救行为,使得犹太文化免遭毁灭。但他战后的偷窃行为和自杀行为则被定性为明显的精神和心理疾病。

  勒夫认为,不论兹萨杰科斯基的行为被如何定性,他作为学者的动机和贡献都无法抹杀。20世纪50年代,犹太研究不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都还未被正式列为大学的一门专业。而兹萨杰科斯基虽然未获得名校学位,但著述颇丰,是在圈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历史学者。他平均一年发表7篇原创性学术论文,主要研究的是18、19世纪犹太人在法国的解放和现代化问题。因为存有大量的档案资源,其文章最大特色就是引用资料极其丰富,这些论文成为日后无数历史学家引用的珍贵材料。他从法国偷来的资料,为研究犹太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及反犹太主义(anti-Semitism)提供了新思路。

  在对待兹萨杰科斯基的问题上,美国和法国的档案界态度迥然不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图书馆员很多都向他购买档案。例如,布兰迪斯大学图书馆员就于1968年购买了几千份档案,其中涵盖了法国犹太人200年的历史记录。很多资料已经成为无数学者研究法国犹太人历史的珍贵来源。很多美国的图书馆员和历史学家认为,被带到美国的犹太档案是逃脱了大规模毁灭的珍贵 “幸存者”,这种心情让他们视兹萨杰科斯基为犹太文化的“拯救者”。更重要的是,在二战期间,没有人知道犹太文化该如何保存,兹萨杰科斯基则为这个困难的问题找到了真正的出路。

  但是在欧洲特别是法国档案员和历史学家眼里,他们在战争中失去了很多文化资源,而其中有些资源是以被偷窃的形式带到了另一个国家,这是一种文化遗产的洗劫,不免把兹萨杰科斯基视为档案窃贼。勒夫也提出,现在美国、法国和以色列的档案员和学者们也在商讨,对于存放在美国的大量犹太档案该如何处理,但尚未有定论。二战后一直到现在,犹太世界的主要力量早已远离欧洲,到了美国和其他地区,那么文化财产是应当也转移到新的犹太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地区,还是归还原地,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勒夫把她对兹萨杰科斯基的研究写成了新书《档案窃贼:大屠杀后拯救法国犹太历史的人》。她谈到,一直以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因为该民族的苦难历程,对保存自己的历史格外热衷和重视,兹萨杰科斯基的行为也可以视为犹太人对自己历史保护的一种形式。试想,如果兹萨杰科斯基当年没有偷那些资料,那么今天会是什么局面?很有可能的是学者们再也无法重建法国犹太人的历史。

  最后,勒夫强调,兹萨杰科斯基的故事也启发人们反思档案的真正意义。曾有学者认为,国家机构保存档案不仅仅是为了一段历史,也是代表他们对国民的权力,这是档案的传统起源。但是,勒夫认为,通过兹萨杰科斯基的故事,看到法国犹太档案运出法国,进入美国,档案就不仅仅是彰显国家权力那么单一了。在历史巨变中缺少统一的、权威的声音的犹太人,在决定他们文化宝藏命运的时候,也选择了对抗自己居住的国家。他们的两面性也让我们看到档案的本质:一方面,档案的创造者拯救了人类的历史;另一方面,档案的编纂过程也是一种“暴力”过程,因为当事人对资料的选择改变了其在历史中的意义。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