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爱国心”教育再皇国化
2015年08月28日 08: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8日第799期 作者:师艳荣

  “爱国心”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爱国情感的重要渠道,本是无可厚非的教育内容。然而,日本“爱国心”教育因在近代扮演了军国主义教育帮凶的角色而变得异常敏感。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保守政客复活“爱国心”教育的活动始终未停止过。从日本的“爱国心”教育,我们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到日本对于二战是一种什么样的“反思”和态度。

  不光彩的历史

  日本近代以来的“爱国心”教育与学校德育中的修身教育密切相关。1872年,明治政府开展国民教化运动,颁布了《学制》,设立了修身科,确立了“修身”作为学校独立学科的教育地位。1880年,文部省的《改正教育令》又将“修身”置于各学科的首位,自此德育优先的教育方针得以形成。

  1890年《教育敕语》的颁布,标志着修身教育方针的确立,以及天皇制国家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终形成。此后,“忠君爱国”的修身教育成为学校“爱国心”教育的最高准则。在节日、庆祝仪式、毕业典礼等学校仪式上,学生要向印有天皇和皇后照片的“御真影”鞠躬行礼,高呼万岁,奉读敕语。随后,这种学校仪式迅速推广至全国。1903年,为加强国家对修身教育的控制,更好地宣传“忠君爱国”思想,日本文部省开始实施国定教科书制度,修身科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出版和发行。从1904年第一期国定修身教科书的发行到二战结束,国定修身科教材多次被修订。其中,战时版的修身教材中充斥着皇国主义内容,沦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

  二战期间,为培养青少年对天皇的忠诚意识,《教育敕语》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教典。特别是1938年以来,日本实施了全民总动员的战争政策,学校教育方针全部由天皇敕令决定,军国主义教育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由此可见,战前的“爱国心”教育是以《教育敕语》为主导、“忠君爱国”的修身教育,是旨在强化天皇制政权的皇国主义教育,也是日本政府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武器。在为天皇尽忠献身的宣传诱导下,修身教育成为日本培养“忠君爱国”皇国国民的主阵地。近代的“爱国心”教育将青少年卷入了战争漩涡,广大青少年践行着“灭私奉公”的道德准则,成为狂热的战争支持者,沦为军国主义的炮灰。

  短暂沉寂后的回潮

  1945年8月15日,日本统治者所宣传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也是作为青少年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信仰,因战败而被彻底击碎。经过民主化改革,日本先后颁布了《日本国宪法》(1946年)和《教育基本法》(1947年),对“忠君爱国”的军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反思,废除了“爱国心”教育,确立了民主、自由、和平的教育理念,君临学校德育的《教育敕语》和修身教育被废除。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并未对“忠君爱国”思想和国体观念进行正面批判和彻底清算。相反,日本的保守政治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在护持国体,捍卫天皇主义的权威。

  战后“爱国心”教育的登场始于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因冷战的升温、朝鲜战争的爆发及美国对日扶植政策的出台,日本重新走上了再军备化道路。日本政府开始强化道德教育的同时,“爱国心”教育也随之回潮。1952年11月,时任首相吉田茂在众议院全体大会上大肆鼓吹“爱国心”教育的必要性,意欲为日本重整军备战略奠定思想基础。1953年,文部大臣冈野清豪露骨地宣称《教育敕语》是“千古真理”和“不朽大典”。同年,大达茂雄文部大臣发表了“文教政策基本要纲”,强调“发扬国民道义和爱国心是重建日本的基础”。这些美化战前“爱国心”教育的言论,表明日本企图复活“爱国心”教育的意图已初露端倪。

  令人担忧的现状

  日本保守政要复活“爱国心”教育的活动主要围绕修改《教育基本法》展开。《教育基本法》是日本学校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堪称教育领域内的“和平宪法”。但因未设“爱国心”内容而遭致了日本保守势力的不满。为将“爱国心”一词写入《教育基本法》,日本保守势力不断抛出谋求修改《教育基本法》的言论。早在1956年,日本文部大臣清濑一郎就对《教育基本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教育基本法》中缺少忠于国家的条款,应该对当前学校教育的道德准则进行反省”。1975年,自民党文教会议在讨论教育内容改革时,更是明确指出《教育基本法》中应加入“热爱祖国,为国家尽力……”等爱国内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日本政治生态的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升温,“反思”战后教育、回归日本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改变战后以来的民主化教育理念,修改《教育基本法》,复活“爱国心”教育的活动更加猖獗。1996年,原首相中曾根康弘曾力主“要从根本上修改《教育基本法》,加入乡土、家庭、文化、历史等词语”。1997年,自民党教育改革推进会议也对《教育基本法》中缺少“爱国心”、尊重日本历史和传统等内容提出了疑义。21世纪以来,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日益增强。2006年12月,安倍政权实现了修改《教育基本法》的施政目标,将“爱国心”描述为“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了这些传统与文化的祖国与乡土”。至此,日本的“爱国心”教育实现了法制化。将“爱国心”写入《教育基本法》,是与战后和平宪法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及“尊重个人尊严和价值”的教育理念相悖而行的。战前反动的“爱国心”教育的法制化,意味着日本对侵略历史的遗忘,对战后民主化教育理念的抛弃。

  警惕战前国家主义教育复活

  当前,日本“爱国心”教育的合法化,不仅为青少年的“爱国心”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而且动摇了和平宪法的根基,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后以来一直奉行的民主化教育理念,为日本修改和平宪法、摆脱战后体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可以说,“爱国心”教育的法制化是日本右翼势力在修宪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日本否认侵略战争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民族主义势力发展的温床。近年来,在安倍政权不断加强“爱国心”教育的影响下,日本年轻人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支持、对修改宪法的赞同及对增强国防力量的认可等民族主义倾向已经显现。

  日本政府在推动“爱国心”教育法制化的同时,也在学校教育中采取各种形式加紧对青少年进行“爱国心”教育。在历史教育方面,日本右翼势力曾掀起三次大规模的历史教科书事件,旨在否定侵略战争,淡化历史记忆,误导青少年。与此同时,不断采取措施试图将军国主义象征的国旗国歌法制化。“日之丸”国旗和“君之代”国歌,与《教育敕语》一样,是战前“忠君爱国”修身教育的工具。然而,早在1950年,日本文部大臣天野贞祐就主张在学校悬挂“国旗”,齐唱“国歌”。到了1989年,日本文部省明文规定学校必须升国旗、奏国歌。1999年,则正式通过了《国旗国歌法》,将“日之丸”定为国旗,将“君之代”定为国歌。目前,日本绝大多数公立学校都恢复了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无论是淡化侵略历史,还是将升国旗奏国歌法制化,都是复活战前国家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安倍政权为进一步强化国家对“爱国心”教育的控制,恢复战前国家主义教育传统,推出了“道德教育教科化”的改革动向。2015年3月,文部科学省已正式下达了“道德教育教科化”的通知,恢复了道德教育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这意味着日本学校的“爱国心”教育有可能重回战前国家主义教育轨道,再次成为麻痹诱导青少年的思想武器,有可能将日本青少年引向歧途。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