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安全合作不断加强
共铸和平之盾
2015年08月07日 08: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7日第784期 作者:潘攀

  在全球后经济危机时代,非洲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集团,已经告别了昔日的落后和荒芜,逐步成长为世界政治、经济、文明新的一极和重塑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力量。林毅夫先生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指出,未来非洲将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重要目的地、产业转型的承接区。然而,随着中国在非洲利益的不断深化和拓展,可以看到,非洲许多地区冲突频仍、热点问题不断发生、恐怖主义势力极不安宁,非洲的和平安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也对我在非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威胁。

  国家利益投射到哪里,军事力量就要延伸到哪里。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指出,“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优化军事战略布局。要加强海外利益攸关区国际安全合作,维护海外利益安全”。为应对风险和挑战,我军加大了在非洲和平安全事务的参与力度,积极拓展中非军事安全合作空间,以共同维护非洲地区的和平稳定。

  中国加大了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及护航任务的力度。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从2004年1月到2015年,中国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兵力增长了15倍,目前维和总兵力有几千人。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出兵最多的国家。舰队护航方面,中国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海军护航任务持续进行,并特别注意加强与吉布提政府的安全合作。2015年4月3日,第20批舰艇编队济南舰、益阳舰和千岛湖舰从浙江舟山起航,执行中外船舶伴随护航和区域掩护任务,有效保护了航经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中外船舶的航行安全,充分显示了我负责任大国的风范,显示了人民海军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坚强决心。通过此类任务,中国与吉布提也加强了地方物流供给、紧急救援、保障补给、基础建设等方面的合作,2016年由中国制造的连接埃塞俄比亚和吉布提两国的铁路即将通车运营,这也将提高吉布提在亚丁湾的战略地位,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在亚丁湾地区发挥辐射性影响力。

  中国积极介入非洲热点问题的调停和干预。能源利益是我在非洲的重大关切。如南苏丹80%的石油向中国出口,南苏丹石油约占中国进口石油的5%,中石油拥有油田合资企业40%的资产,它是确保南苏丹石油过境邻国苏丹进入红海沿岸港口、长达1600公里的石油管道的运行商。鉴于南苏丹的重要战略地位,南苏丹问题开创了中国外交上的许多“第一次”。2014年1月,外交部长王毅应埃塞俄比亚的邀请,前往亚的斯亚贝巴会见了南苏丹反对派与政府的代表团,并敦促双方“立即停止战争与暴力”,公开呼吁国际力量支持埃塞俄比亚对调停所做的努力,这开辟了中国外交先例。2014年12月,我国政府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首次向南苏丹派遣一个700人的整建制步兵营执行维和任务。2015年4月以来,随着南苏丹内战继续升级,政府军和反政府军在上尼罗洲激烈交火,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官兵已经协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400余人从南苏丹最大油田撤离,并且定期组织营区防卫演练、中外综合演练,并及时进行风险评估,为保护海外企业及人员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此外,中国还与非盟结成了和平与安全伙伴关系。中国不断加大对非洲联盟的支持力度,近年来,中国为非盟在非开展维和行动、常备军建设等提供了大量资金或物资支持,增加了为非盟培训和平安全事务官员和维和人员的数量,不断深化同非盟和非洲国家在非洲和平安全领域的合作。李克强2014年5月在非盟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方坚定支持非方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将深入落实“中非和平安全合作伙伴倡议”,积极探讨向非洲常备军和快速反应部队建设提供帮助,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与非方共同拓展在人员培训、情报共享、联演联训等方面的合作,帮助非方增强维和、反恐、打击海盗等方面的能力。2014年10月,中国同非盟举行战略框架下首轮和平安全分组对话,明确表示准备投入本国力量,提供资金,帮助非盟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和常备军,以应对危机。2015年5月7日,中国驻非盟使团在非盟会议中心正式开馆,中国是继欧盟、美国使团之后第三家专门的驻非盟使团,使团目前已经正式开展工作,这意味着中国将能够在中国—非盟关系上发挥更大作用。种种行为表明,中国已经决心在帮助非洲次地区组织和非洲国家维护自身和平与安全、保护远离本土以外的国家利益上迈上新的台阶。

  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和共同的复兴梦想把中非紧紧联系在一起。非洲的和平与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牵手“非洲梦”的先决条件。今年底即将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举办第六届中非合作论坛,届时如何推动中非和平安全合作的转型升级将是此次论坛的重要议题之一,中非双方已计划在支持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建设,支持非洲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提升非洲维和、反恐、打击海盗能力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可以预见的是,非洲大陆也将期待着来自中国的“龙的礼物”。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研究生院)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