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际关系中的社会网络分析
2015年07月10日 08:1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10日第764期 作者:李东泉 刘东颖 沈洁莹

  伴随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无处不在。确切地说,“网络是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一种模式”,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就是一种最普遍的让事物关联起来的方式。当前,互联网不仅是主要的信息传输方式之一,它的诞生和发展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影响已经呈现出结构性转化。其中之一是在新的互联网技术影响下,一个由网络城市组成的全球城市网络已在浮现之中。早在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对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就已经进入地理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很快成为新的热点问题。毋庸置疑,互联网正影响着政府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在上述背景下,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决策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即府际关系也会产生相应变化。

  府际关系的概念来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联邦政府积极推行新政,为免于遭受来自地方对破坏宪法分权的质疑,特别提出强调自由、进步与主动的政策运作理念,提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之间的积极合作。这种在政府之间产生的新型互动行为被称为府际关系。可见,府际关系的产生是伴随着不同层级政府的政策目标和职能转换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府际关系是所有拥有不同程度权威和管辖自治权的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一系列金融、法律、政治和行政关系,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各地区政府之间的关系。概括来讲,府际关系主要有三类:横向、纵向和斜向府际关系。如果说政府间关系的纵向体系接近于一种命令服从的等级结构,那么横向政府间关系则可以被设想为一种受竞争和协商的动力支配的对等权力的分割体系。斜向府际关系则涵盖不同级别、互不隶属的中央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地方政府及地方部门之间的关系,力求超越条块型府际关系的窠臼,描述多元交叉的府际关系。

  长期以来,中国的府际关系以纵向关系和条块关系为主导,横向关系并不显著。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央对地方的权力下放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地方政府的行为自主性逐渐增强,府际关系由单一走向多样,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逐渐进入学术关注的视野。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服务供给压力的增大,更多学者开始关注网络型府际关系的研究,其中,区域公共管理的兴起也暗合了政府间关系呈网络化这种趋势,说明政府间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纵向或横向关系,而是多元主体平等参与的网络型府际关系。因此,府际关系网络化被认为是中国府际关系的发展趋势,在这种网络化关系中,权力更趋向于分散,网络的发展与繁荣更多是通过行动者之间的协作来实现的,因此节点之间的互补关系比竞争关系更为重要。正确认识当前的府际关系,对于制订合理的区域治理政策,有效促进地方政府间的合作,避免政府间的过度竞争,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府际关系的网络化趋势已经得到共识,但是,这种特征是如何具体体现的,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社会网络分析为此提供了合适的方法。所谓社会网络,是对“社会行动者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集合”,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则可以对各种关系进行精确的量化分析,从而为理论的构建和实证命题的检验提供量化工具。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网络”被认为是连接网络成员的多种关系。其中,网络成员可以是个体或组织,例如公司、政府机构,也可以是一个教研室、系、学院、学校,甚至可以是一个城市或国家。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个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可以是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乃至城市间的经济关系和国家间的贸易关系等。社会网络分析适合分析关系数据,因此对于研究府际关系是值得关注的实证方法。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3166)和(71373277)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专项经费资助)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