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政策传承万隆精神
2015年04月24日 07: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24日第730期 作者:迪庞科·班纳吉(Dipankar Banerjee)

  1955年4月在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对于20世纪亚洲的崛起,是一次历史性事件。此次会议,在印度尼西亚风景如画的山区度假地爪哇岛举行,来自29个新崛起的亚非国家的领导人聚集一起,共同探讨新的国际秩序原则,寻找新的外交政策思想。万隆会议的既定目标是促进亚非地区经济和文化合作,并反对任何国家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万隆会议也是迈向六年后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的重要前奏。

  万隆会议的前身,如果可以这么说的话,是1947年3月至4月在新德里召开的亚洲关系会议。严格说来,新德里的亚洲关系会议并非由印度而是由一个独立机构——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举办的。因为当时印度并未独立,会议议程是在尼赫鲁的带领和密切监督下,由新德里的临时政府制定的。

  万隆会议举行的前一年,也就是 1954年,中印两国共同发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6月28日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同当时的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签署联合声明时,发表了五项原则。五项原则是基于亚洲价值观,针对全球问题,适用全世界的国际交往的新政策。万隆会议发表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十项国际关系原则包括了这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

  万隆会议结束了殖民主义时代,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起一个新的、基于种族平等、主权独立和经济机遇的国际秩序。毫无疑问,万隆会议还促成了亚非国家之间一定程度上的团结。同时,中国领导人周恩来成为一个重要的亚洲领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和其他国家领导人开展实质性的对话,他消除了一些人对于共产主义扩张带来的担忧。而尼赫鲁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仅在6年之后,也就是1961年,尼赫鲁和总统纳赛尔、铁托一起,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虽然战争与冲突没有终结,但亚非两洲的非殖民化过程不断发展。总体而言,亚非新型国家通过自身努力、探索新的外交途径,成功地独立于两大权力集团之外。

  随着殖民主义时代即将终结,印度开始接触亚洲以及非洲新崛起国家,在这些交往中,体现出文明古国之间的友情和兄弟情谊,有一个印度词语“Hindi-Chini bhai bhai”( “中印人民是兄弟”)就代表了这一时代亚洲两个大国之间的时代精神。中印两国之间的一个不幸事件发生在1962年,由于边界问题的争端导致小规模冲突,这使得两国关系恶化,由朋友转变为敌人。这一事态发展破坏了亚洲的团结,可以说,它对亚洲的团结造成多年的负面影响。在接下来的20年中,印度多少有些疏离亚洲事务。

  1988年英吉拉·甘地与邓小平的历史性会晤打开了两国合作的新局面。与此同时,印度于1992年提出“向东看”政策,重新关注发展与亚洲其他国家关系。比如通过东盟框架,印度保持与缅甸以及泰国的对话。近几年来,“金砖五国”机制,虽然在时隔万隆会议多年后才形成,但是这一机制应该说是万隆会议的真正遗产。由中国牵头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将会在平等伙伴的原则下为这些国家带来巨大发展机遇。

  一年前刚刚上台的莫迪政府,其外交政策明确提出将致力于:提高与邻国的合作以及伙伴关系;发展与各大国的外交关系,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这一外交方针,充分意味着印度期待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平等合作伙伴。而随着亚洲国家的崛起,亚洲国家的区域化将不仅限于环绕“一带一路”的海上、陆地商业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它将辐射至整个区域,为亚洲以至全球带来繁荣与和平。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万隆会议对于印度在冷战及以后的外交政策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影响。印度外交政策一直信奉和坚持五项原则和万隆宣言,在全球事务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印度没有加入任何军事集团或联盟,相反,它一直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并成为其中主要成员,参与诸多全球和平行动。印度在新型全球秩序中的作用得到认可。

  在纪念万隆会议六十周年之际,我们正迎来一个新机遇。在新的时期,万隆精神可以为实现亚非国家更强、更有效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作出贡献,这也是万隆会议当初所设想的。

  (作者系印度国际战略专家、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顾问、第一任所长;杜梅/译)

责任编辑:武勇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