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在民间
2015年03月27日 08: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27日第719期 作者:苏白

  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州有一个美丽的城市,叫乔力番阿塔,那里湖光山色,是一个避暑的天堂。2010年9月,孔子学院在乔力番阿塔的基洛夫中学成立了教学点,今年已升为孔子课堂。

  那是2013年5月的一天,我到基洛夫中学检查工作。周末,我去附近加德尔肯巴依村的湖边钓鱼,遇到一位叫萨旦别科夫·夏米力的当地人。他50多岁,以前是一位护林员,一次在山林中意外落马把腿摔坏,三天后才得到救治,最后从膝部截肢,装上假肢,生活不便。受他的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们就这样认识了。

  后来,夏米力到比什凯克,来我家拜访。刚开始,他对中国一点也不了解,我和他聊天中就谈一些关于中国现状和改革开放等方面的话题。我告诉他,我是孔子学院的院长,孔子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学校里教孩子们学汉语,每年都有奖学金项目,送优秀的学生去中国深造。他听了很感兴趣。第二次见面的时候,夏米力告诉我,他有个女儿即将参加高考,他想让女儿上孔子学院。我告诉他我们只是汉语培训,还没有搞学制教育,建议他女儿考比什凯克人文大学。他女儿考上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吉尔吉斯语言系后,我又动员她参加了孔院的汉语短期培训班。2013年11月,根据新汉学计划,汉办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开设汉语师资班。我把相关信息告诉夏米力后,他即刻和女儿商量,他女儿非常喜欢汉语,希望将来当汉语老师。我便帮她转到了师资班,就这样,他女儿终于学汉语了,也了却了他们一家人的心愿。每次女儿放假回家,夏米力都跟女儿学几句汉语,现在和我见面时,也能说一些简单的问候语。

  2014年3月,我又一次去乔力番阿塔,夏米力热情地邀请我再次去他家做客。看到他家里拮据的经济情况,我心里很为他担忧。后来我发现他的林地里有一片湖,20多亩,湖里长满了水草。这个湖距伊塞克湖很近,水是泉水,很适合养伊塞克湖的特产冷水鱼——虹鳟鱼。我问他为什么不除水草,然后养虹鳟。他说,这片湖水常年保持很深的水位,水草茂密,除草下水不方便。我跟他出主意说,那你应该先养些草鱼,草鱼就吃水草,而且最近正是下鱼苗的时候。他说没有那么多钱买鱼苗,我说我借你1000美元。他很感动,用这些钱买了20公斤草鱼鱼苗。他和他的儿子精心照料,睡在湖边看护,我也常打电话询问情况。

  2014年7月中旬,我又一次到他家。他非常兴奋地对我说,放了鱼苗以后,鱼的成活率很高,而且草鱼把水里的水草吃得很干净。我们一起去湖边看,水里的鱼已经形成了鱼群,在清澈的湖水中畅游。他跟我算了一笔账:这20公斤鱼苗,一年半就能长到每条1.5公斤,合计能出7吨鱼,可给他带来2万美元的纯收益。而过去,他每年收入不足2000美元,主要靠在自己的十几亩荒地上养火鸡维持生计。这样一来,他每年的收入就增加了10倍,如此巨大的改变将会让他和家人的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夏米力的鱼塘吸引了周围很多人的关注。今年下鱼苗时,加德尔肯巴依村的村政府官员和议员都前来鼓励,很多人也来参观他的鱼塘。最近已有2户人家打算在其他的泉水湖、池塘里建鱼塘,并向我仔细咨询养鱼方面的知识。比如说,他们一直以来都是用燕麦喂鱼,但冷水鱼只吃燕麦的话,营养不好,长不快,而我们中国惯常使用的鱼饲料,比如榨油厂的菜籽油渣,当地没有;颗粒饲料进口比较贵,买不起。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便给他们出了个主意,建议他们在离岸不远的浅水区钉几个木桩,在接近水面的地方安装灯泡,到晚上,水面上的亮光会吸引大量的飞虫聚集,飞虫就成了鱼的夜宵。这个办法经过试验,非常有效,鱼开了荤,长得肥肥壮壮,养殖户也节省了成本。我还建议他们,等手头的钱周转过来了,就购买一套简易的颗粒饲料生产线,差不多3000美元,就可以满足附近所有养殖户的饲料需要。

  最近,夏米力又有了新想法:加德尔肯巴依村距离旅游胜地伊塞克湖45公里,那里的宾馆和度假村听说他养鱼的事之后,就向他预订明年的鱼。夏米力看到夏季来旅游的人这么多,食品需求量这么大,就想开垦些荒地,种植蔬菜,供应游客的需要。我下过农村,对养鱼种菜之类有些自己的经验。看到他地里的黄瓜,密密麻麻地挤在20平方米的地里,间隔很小,还趴在地上,见不到阳光,稀稀拉拉的长着几个小黄瓜。我就下到地里,拔出多余的瓜秧,把间隔改成20厘米。又建议他搭木架子,让瓜藤向上爬,见阳光。这样,黄瓜就会结得丰盛一些。夏米力吃惊地说,我种了这么多年的蔬菜,居然不如一位中国来的孔子学院院长,你们孔子学院真厉害,什么都懂。

  我告诉他,其实我也不懂,只是中国农业发展经历的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智慧,我上网简单查一查,再结合点经验,就能现学现卖了。这一点对当地人的触动很大,因为对他们来说,发展农村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除了钱,就是技术。这里的牧民,收入都不高,也没有前人的经验,只是守着大片的荒原草地养养牛羊,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的能力。他们的孩子有的能上大学,有的中学毕业就在家种地放牧,很多人想去城市找工作,但多数都失望而归。我问他们,为什么不送孩子去职业技术类学院学本事。他们则说,吉尔吉斯斯坦的职业学校很缺。听到我说起的中国乡镇企业的情况,看到我带给他们的资料和图片,他们由衷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们能学习汉语,到中国学习技术知识,回来改变自己家乡的面貌。今年吉尔吉斯斯坦高考时,加德尔肯巴依村里的高中毕业生中有3人报考了比什凯克人文大学的汉语专业,今年参加上海夏令营里的一位孩子就来自加德尔肯巴依村。我相信,这些孩子在深入学习了汉语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后,在参观过中国的大城市之后,心里一定会有很多触动和感想,他们会把他们的所学所思、所见所闻讲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而一起努力!

  (作者系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