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思维:关注世界 观望生命
2014年12月26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6日第685期 作者:戴维·乔治·哈斯卡尔

  当代博物学家时常哀叹文化与自然界日益疏远。我认同这种抱怨,至少是部分认同。列举出20个企业商标和20种本地物种,让一年级学生来逐一辨认,他们总能指出大多数商标的名称,却几乎说不出任何物种的名字。对置身于现代文化中的大部分人来说,情况同样如此。

  现代社会对博物学家来说更为理想

  我们的哀悼并不是什么新鲜论调。现代生态学和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卡尔·林奈在谈到他那些18 世纪的同胞时,曾写道:“极少有人用眼睛去看,极少有人用心去理解。由于缺乏这种观察能力和这类知识,世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晚近得多的奥尔多·利奥波德有感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社会状况,如是写道:“众多中间人和精巧的物质发明,使真正的现代人同土地分离开来了。他与土地没有任何有机联系……让他到土地上去消遣一天,要是这个地方不是高尔夫球场,也不是‘风景区’,他会觉得无聊透顶。”看起来,杰出的博物学家始终感觉到,他们的文化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失去同土地的最后一丝维系。

  这两位作者的言论都令我深有同感。然而我又觉得,从某些方面来说,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对博物学家来说更为理想。现代人对生命群落的兴趣,比过去数十年甚或数世纪以来都更为普遍,也更加强烈。对生态系统命运的关注,是国内以及国际上政治对话的一部分。在不到一个人有生之年的时间内,环境运动、教育和科学领域已经飞速发展,从原先的无关紧要直至占据显要地位。如何治愈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疏离,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家的流行话题。现代人感兴趣的也许都是令人欢欣鼓舞的新兴事物。在林奈和利奥波德时代,无论大众的想象力还是政府,都不会十分关注其他物种的生态学。当然,现代人的兴趣,至少有部分是由前人满不在乎遗赠给我们的生态危机促成的,不过我认为,也是因为对其他生命形式纯粹的兴趣,以及对那些生命福祉的关注而产生的。

  现代社会给博物学家带来许多阻挠和障碍, 但同时也提供了一系列可观的辅助工具。18世纪经典著作《塞耳彭自然史》的作者吉尔伯特· 怀特说,如果有一个图书馆可供查找准确的田野手册,有一台电脑得以搜索野花图片和青蛙的歌声,还有一个由最新的科学文献构成的数据库,他对自然界细致的观察将会更为丰富,他在思想上将不至于那么孤独,他对生态学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当然,他也有可能将好奇心挥霍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然而这里要说的关键是,对那些博物学爱好者来说,如今我们所能得到的帮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得多。

  人类思维是“博物学教师”

  人类思维的内在属性,本身就是伟大的博物学教师。我们从中学到,大自然不是一个孤立处所。我们也是动物,是一类具有丰富生态学背景和演化语境的灵长类动物。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随时能观看身体内部的这只动物:我们对水果、肉食、糖和盐具有强烈兴趣;我们热衷于社会等级制、宗族和网络;我们迷恋人类的皮肤、毛发与身体轮廓之美;我们还具有永无休止的好奇心和进取之心。我们中间每个人,体内的复杂性与深度毫不逊色于一片过熟林,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观望自身,与观望世界并不冲突。我们通过观察自身所发现的,近似于在周围世界中的发现。给生命群落中其他的部分命名,并试图去理解它们,欣赏它们,这种欲求是人性中的一部分。

  生活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关注去创建奇妙的处所,而不是一味寻找可能带给我们惊异的“原始地带”。花园、市区的树木、天空、田野、幼龄林,还有城郊成群的麻雀,无一不给我们带来惊喜。近距离观看它们,正如观看一片古老的丛林一样卓有成效。我们所有人的学习方式都各不一样。因此,如果让我来建议大家如何去观察,或许有些自大和冒失。不过,我从经验中得出的两点看法,似乎值得与那些有雅兴一试的人分享。首先,抛开任何期望。对兴奋、美感、暴力、启悟或圣境的期待,会妨碍我们进行准确细致的观察,而且会因焦躁不安而使大脑受到蒙蔽。期待只是一股帮助我们开放感官热情的力量。其次,借鉴冥想训练的办法,不断地让思维的注意力回到当下这一刻。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散漫无序。把注意力慢慢地拉回来,一遍遍地,从感官中搜寻各种细节:特定的声音、某个处所的氛围和气味、复杂的视觉特征。这种训练并不艰巨,但是确实需要审慎的意志行动。

  (作者单位:美国南方大学)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