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评价体系调整与评价理论探索并——在“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2014年11月24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1月24日第671期 作者:《求是》杂志社社长 李捷

  为构建权威评价体系而不断努力

  11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办“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并发布首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报告。来自社科界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建言献策,共同为构建权威的社会科学评价体系而努力。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隆重举办首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我代表求是杂志社对此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为哲学社会科学“定标准、立规矩、树导向”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但是,这个规矩,决不能以西式学术标准为规矩,而要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为规矩。当前,做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以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贯穿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标准的方方面面。要把评价方法的工具导向与评价内容的价值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把那些真正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真正站在人民群众立场,真正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优秀成果选出来,真正形成又红又专、奖优汰劣的评价导向。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不能搞自说自话的“学院式”评价,也不能搞所谓“自由主义”、“中立主义”的评价。只有如此,哲学社会科学才能沿着党和人民需要的正确轨道不断繁荣发展,实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标。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一定要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存在的生吞活剥照抄照搬西方学术观点、研究范式和评价标准等突出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所以,做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当务之急就是要破除对西方学术话语和评价标准的迷信,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不能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而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实践和中国文化,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成果的评价力度,加大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成果的评价力度,同时还要注重向“绝学”、濒危学科、特殊学科和边缘学科倾斜,以此为导向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评价体系,这是做好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根本方法,也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由之路。

  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思想理论研究成果转化,面临着新兴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这些新媒体平台和成果有效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有机融合、有效互动,共同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评价机制,是当前世界范围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就不仅要求我们在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作出深刻调整,更重要的是要在评价理论方面大胆探索,力争形成自己独特、管用的评价理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革命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科学化、时代化、系列化,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有力的评价体系保障。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础性和导向性工作,对于进一步增强学术自觉和学术自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意义重大。我相信,以这次高峰论坛为契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祝愿全国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高峰论坛圆满成功!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