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多元互动
2014年10月24日 07: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4日第660期 作者:许利平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演讲时,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两大倡议。这两大倡议是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行动纲领,也是落实周边外交“亲、诚、惠、容”理念的重要载体,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迈入未来的钻石10年。

  中国—东盟关系走过了黄金10年,但进入未来钻石10年的道路并不平坦。目前中国与东盟关系主要存在着三个困境,即由地缘政治结构引起的邻国崛起的心理困境;在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背景下由经济同质化竞争所产生的发展困境;由历史与殖民话语体系错位所产生的岛礁争端而演化成的安全困境。破解上述三大困境,运用“硬实力”难以完全奏效,必须借助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传统联系纽带——海上丝绸之路等“软实力”来固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利益根基,从而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以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等贸易为象征,长期存在于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交通要道。而东盟国家自古以来就是这一通道的重要枢纽。这不仅是一条物质贸易之路,而且是一条制度交汇、文化交融、人员往来的人文交流之路,也是一条和平友好之路、合作共赢之路、亚洲和谐之路。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需从“立体、多元、跨时空”视角出发,统筹陆地与海洋、国内与国际、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关系,实施经贸与人文双轮驱动,创建支点国家与节点国家互动一体化网路,依托共生的海洋合作伙伴关系、新兴产业合作伙伴关系、人文合作伙伴关系,从而使中国与东盟国家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最后朝着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目标前进。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以经贸合作为先锋,推动中国—东盟建设利益共享的发展共同体;以人文交流为平台,推动中国—东盟建设心灵相通的文化共同体;以海上合作为抓手,推动中国—东盟建设相互信任的安全共同体。通过发展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安全共同体建设,进一步夯实患难与共、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基础。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应该与中国—南亚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东北亚命运共同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共同构建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周边命运共同体应与东盟共同体、东亚共同体等相互包容、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亚洲文明的复兴,实现21世纪的“亚洲梦”。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