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忽视“丝绸之路经济带”面临的国际风险
2014年10月24日 06:5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4日第660期 作者:冯玉军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走出去”战略的重要部署,是突破美日“战略围堵”、挺进欧亚大陆的顶层设计,实现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的重要路径。自“丝路带”倡议提出以来,国内各部门热情参与,国外也给予了高度关注,一些国家积极响应,表达出积极参与的愿望。但同时,“丝路带”建设也面临一些重大战略风险,必须给予高度关注。

  一是美国正逐渐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力图重塑自己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奥巴马在西点军校的讲话,表明了美国要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强大决心和信心。目前,美国正引领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能源革命”、“新工业革命”和“新军事革命”并已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乌克兰危机并没有延缓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步伐,奥巴马明确表示,“俄罗斯只是一个地区强国”,不会对美国构成全球性挑战,而真正能对其构成挑战的正是中国。当前,美国着力推进“硬实力”、“软实力”和“巧实力”的综合运用。近来,日、菲、越出现联动趋势,这表明美国在东亚不仅要强化自己的双边军事同盟,而且力图将这种同盟网络化。这是我们“一带一路”建设所要面对的重要安全因素。

  在经济层面,美国看到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此开始考虑怎么样在下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为自己赢得先机。美国倡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就是试图重塑全球贸易和投资新规则,抬高门槛,一旦做成,中国将面临“第二次入世”的巨大风险。可以说,现在全球化正在美国主导下进入“2.0版”,中国应该怎么应对?是另开辟一个战场,还是更积极地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二是俄罗斯试图通过借“欧亚一体化”维系其在“后苏联空间”的主导地位,不久前,欧亚经济同盟协议签订,这表明俄要通过规则制定来掌握欧亚地区经济合作主导权。乌克兰危机后,俄对华战略倚重上升,其出发点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战略压力。如果把“丝路带”和欧亚一体化建设对接的话,我们将面临适应“俄式规则”的问题。截至目前,“丝路带”建设的主要思路还是“项目推动型”,即以单对单的项目模式来搞经济带建设,这和美俄主导的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规则制订和机制建设相比,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三是欧亚地区地缘政治非常复杂,已经形成从巴尔干经高加索到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不稳定弧,冲突非常激烈。近来,伊拉克安全局势急转直下,而随着美军撤出阿富汗,阿富汗是否会重蹈伊拉克覆辙尚未可知。不久前,奥巴马顶着国内巨大政治压力,用5个塔利班战士换取1名美国被俘士兵,预示着美国对塔利班的态度酝酿重大变化,美国是否正准备从阿富汗泥潭抽身而将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祸水”引向中国,值得密切关注。目前,欧亚腹地的“高加索酋长国”、“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乌伊运”、“东突”以及叙利亚的恐怖组织不仅在意识形态上合流,甚至在组织和人员上也开始合流。这种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将给“丝路带”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