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在明清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2014年10月17日 07: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7日第657期 作者:汤开建

  明中期以降,欧洲人经由海路到达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航线沿岸诸国之人。他们来自不同国家,属于不同种族,因肤色较深,被统称为“黑人”,又称“黑奴”、“鬼奴”、“黑鬼”、“乌鬼”、“黑番”等。不少人后在华定居,成为当地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葡萄牙人大量役使“黑人”

  在中国文献中,最早记录“黑人”情况的史料是明代朱纨《甓余杂集》。他以亲眼所见,留下大量随葡萄牙人东来的“黑人”资料。卷二:“刘隆等兵船并力生擒哈眉须国黑番一名法哩须,满咖喇国黑番一名沙喱马喇,咖呋哩国极黑番一名”;卷三:“佛郎机夷人大船八只、哨船一十只,径攻七都沙头澳,人身俱黑,各持铅子铳、铁镖、弓弩乱放”;卷四:“指挥张汉差报信军兵王昔等,于黄大洋遇漳贼三十余人、黑番七八人,对船交战,贼败走”;卷九:“及审诸番,各贼俱凹目黑肤,不类华人。”卷十还有一首关于“黑人”的诗:“黑眚本来魑魅种,皮肤如漆发如卷。蹻跳搏兽生能啖,战斗当熊死亦前。野性感谁恩豢养,贼兵得尔价腰缠。”另据明代刘凤《续吴先贤赞》载,嘉靖二十九年(1550)走马溪一战,被明军俘获者有“黑番四十六,皆狞恶异状可骇”。

  可见,闽浙沿海通商时,葡萄牙人就已大量役使“黑人”,其中又有“黑番”与“极黑番”之分。“极黑番”大概是来自非洲的黑人,“黑番”则可能是印度人或东南亚人。这些“黑人”成为葡萄牙人的得力助手,不仅为葡萄牙人驾船,而且充当翻译、铳手,帮助葡人铸造佛郎机铳等。在葡文文献中,亦有相关记载。《末儿丁·甫思·多·灭儿致函国王汇报中国之行情况》载,1522年葡船离开马六甲前往中国时,葡人“流窜、染病、死亡,因此,只得花钱请当地黑人驾船,协助航行”。

  澳门成为“黑人”重要集聚地

  澳门开埠后,逐渐成为“黑人”的重要集聚地。在明末至清代的有关文献中,对澳门等广东沿海地区的“黑人”有更多记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安徽人叶权游历澳门,他在《游岭南记》中描述说:葡萄牙人外出时,“随四五黑奴,张朱盖,持大创棒长剑”,澳门既有男黑奴,又有女黑奴,而且女黑奴“颇能与中国交易”。万历年间,广东布政使蔡汝贤在《东夷图像》中称黑奴勇猛善战,被“将官买以冲锋”,他们忠厚老实,为“诸夷所役使”,夷主给他们“配以华妇”,以解决其婚姻问题。万历十九年(1591),王临亨曾到澳门,其《粤剑编》载:“番人有一种,名曰黑鬼,遍身如墨”,水性极好,常常被用来充当水手,“番舶渡海,多以一二鬼相从,缓急可用也”。明末地理学家王士性的《广志绎》亦载:“番舶有一等人名昆仑奴者,俗称黑鬼”,“惟主人所命”,能为主人赴汤蹈火,而且主人对其有生杀予夺之权。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予广盛时,诸巨室多买黑人以守户,号曰鬼奴,一曰黑小厮”;“一种能入水者,其人目睛青碧,入水能伏一二日,即昆仑奴也”;“有曰奴囝者,出暹罗国”,“粤商人有买致广州者,皆黧黑深目,日久能粤语”。他描述的是广州富室购买东南亚“黑鬼奴囝”以充家庭仆人的情况。康熙二十二年(1683),工部尚书杜臻巡视澳门,其《粤闽巡视纪略》说,“彼国使臣率其部人奏番乐以迎入”,侍童有黑白二种,“黑者曰黑鬼,绝丑怪”,属于卑贱的仆隶。雍正七年(1729),焦祁年视察澳门,其《巡视澳门记》对黑奴的衣着有具体描述:“帽三角,短衣五色不等,扣累累如贯珠。咸佩刃,靴拖后,齿绷胫上。”

  乾隆时,印光任和张汝霖在澳门任职期间,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澳门的著作《澳门纪略》,很大篇幅写到“黑人”,除介绍其外貌、衣着、服饰、生活习俗、社会地位等情况,还提到广东沿海和澳门等地“畜养”黑奴的现象颇为常见,“贵家大族多畜之”,普通富人“亦间有畜者”。赵翼在《檐曝杂记》卷四《诸番》中也说:“广东为海外诸番所聚,有白番、黑番,粤人呼为‘白鬼子’、‘黑鬼子’。”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的“黑人”来自非洲、西亚的霍尔木兹,南亚的印度、孟加拉,东南亚的暹罗、马六甲、帝汶等,以来自非洲东南部者居多,印度人次之。德国学者普塔克在《澳门的奴隶买卖和黑人》一文中指出:“在澳门的所有人种中,黑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下的。他们大都是来自非洲,几乎没有受过教育,只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明后期,“黑人”数量颇为庞大,据估算,仅澳门一地,开埠最初十年间,至少应在4000人左右,明末超过5000人。进入清代以后,由于厉行禁海政策,“黑人”数量逐渐减少。据《新修香山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总督百龄赴澳门点阅,登记在册的黑奴仅有365人。

  在沟通中外交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般来说,“黑人”大多为奴隶或仆役,生命被主人掌握,甚至可以买卖。如果主人不喜欢,则终身不许其婚配。可以说,他们是社会地位最为低下的阶层,反抗和逃亡之事时有发生。据记载,1638年,浙江温州城有一群从澳门逃来的黑人。1647年,“从澳门逃跑的黑人超过两百人”,至福建安海生活。清初,郑芝龙手下的“黑人”,都是偷逃出来的。当然,来到中国的“黑人”并非都是奴隶,其中也有地位比较高的。即便是作为奴隶来华的“黑人”,其后代也有可能摆脱奴隶的身份。

  因长期与其欧洲主人生活在一起,不少“黑人”通晓欧洲语言,又在与中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渐习华语”,或“日久能粤语”。凭借语言优势,部分“黑人”在中西交往中担任翻译。作为外来群体,他们不仅对所在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在沟通中外联系和交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