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陆及海:宋代贸易格局的转型及衍生
2014年10月17日 07: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7日第657期 作者:黄纯艳

  宋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行积极开放的海洋政策,可以为国家和民众带来实利,也有助于中外文明交流的发展,促进中国与各国的和谐相处。

  在中国海洋发展史上,宋代无疑是引人注目的变革期,在海上贸易、航海、造船技术、宗教文化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随着对外交流格局的调整、海洋意识与文化的转变,宋代开启了中国古代海洋发展的新阶段。

  对外贸易重心转向海洋

  早在汉唐时期,海上对外交往和贸易就已出现,并呈现日趋活跃的态势。宋代以前,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均在北方,出口物品的供给地和进口物品的消费市场也在北方。因此,沟通西域的西北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入宋以后,对外交流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虽然陆上对外贸易仍在继续,但规模有限,海上贸易则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贸易对象除了高丽、日本等东亚国家,还包括东南亚、南亚和西亚阿拉伯地区。就贸易品种而言,除丝绸、瓷器等传统手工业产品外,中国出口的物品还包括金属制品、生活日用品、文化用品、工艺品等,进口物品则从香料、珍珠、象牙等高档消费品,扩大到药材、矿产、手工制品、加工食品等。据估计,东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北宋中期为1666.6万缗,北宋后期增至2333.4万缗,南宋前期高达3777.8万缗。为了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宋朝专门设立“市舶司”,并颁布“市舶条法”。

  宋代对外贸易重心之所以转向海洋,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是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成为出口物品的主要供给地和进口物品的消费中心;二是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使海上贸易在运输成本和规模、贸易周期等方面具有陆上贸易无法比拟的优势;三是宋政府采取积极的贸易政策,既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也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四是香药、珠宝等进口物品的产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南海贸易体系形成

  宋代海上贸易的繁荣,促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南海贸易体系的最终形成。一是形成稳定的商品结构和互补性的市场关系,中国以瓷器和丝绸等手工业品,换取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的香药、珠宝等资源性商品。二是形成稳定的贸易力量,中国商人和阿拉伯商人成为主要贸易力量,改变了此前中亚和西亚商人独占鳌头的局面。三是形成具有稳定贸易关系的市场区域,北至东北亚,南到东南亚,西到印度洋沿岸地区和西亚。其中,南海地区是贸易中心,东南亚则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

  南海贸易体系为海外各国与中国的交往提供了新的机制。各国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贸易需求增长迅猛,经济贸易成为诸国与中国交往的主要动力。在此之前,日本以摄取中国制度文化为主要目的,然而日本与宋代中国的交往也转向以经济贸易为重点。高丽虽在政治上逐步放弃奉宋朝为正朔的传统,但与宋朝的经贸往来始终十分活跃。

  与此相联系,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心也逐步转向海路。北宋时期,朝贡体系已形成以海路为重心、以经济贸易为主要动力的格局。宋室南渡后,西夏、高丽、大理等政权退出宋朝朝贡体系,朝贡国完全来自南海诸国。同时,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也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贸易体系内各国经济的发展。有宋一代,东南亚地区特别是菲律宾和印尼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国际贸易推动的结果。

  文化新生与融合

  宋代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海洋意识与观念的变化。在此之前,历代政权均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海洋的利用主要局限于获取沿海渔盐之利,并不鼓励出海贸易。宋朝统治者则把工商业视为与农业同等重要的财政来源,以经济利益或财政的眼光看待海外贸易。宋廷通过抽解(海舶税收)和博买(按官价购买舶货)等方式,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丰厚利益。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市舶收入达到200万缗。宋高宗感叹地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可见,宋代官民上下形成了向海洋取利的观念。

  海上贸易还催生了若干新的文化因素。随着出海贸易活动的频繁,面对变幻莫测的海洋,海神、龙王等保佑平安的神灵广受官民崇拜。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几乎每年都要举行若干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祭祀,但为民间海商举行正式的祈神仪式则是从宋代才开始。海商出海或返回的季节,市舶司和地方官员主持仪式,祈风祭海。宋廷还为民间尊崇的海洋神灵赐封名号,例如,泉州民间祭祀的海神、广东民间祭祀的南海神、浙东明州民间祭祀的东海神,分别被赐封为通远王、广利王、广德王。有的海神还多次受封,福建莆田湄州岛林氏女因能言人祸福,受到乡人信仰,宋政府先后14次赐封,成为东南沿海居民共同崇奉的“圣妃”。宋廷不仅将海商视为为国生财的力量,通过市舶机构和市舶条法加以管理,而且通过主持祈福仪式、赐封爵号,在精神世界中将海商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

  宋朝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对待来华蕃商,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有宋一代,来华贸易的蕃商数量庞大。宋政府保护他们的经商权和财产权,尊重其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蕃商聚居区,宋政府设置蕃坊进行管理,由蕃人任蕃长。蕃商有罪,重者送官府,轻者则由蕃长按本国法处理。在这种宽松政策下,蕃商将本国的宗教文化和生活习惯带到中国,并逐步在民间传播开来。宋代传入的域外宗教繁多,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景教等。广州的怀圣寺,泉州的清净寺、蕃客墓,都是当年穆斯林商人留下的遗迹。摩尼教则广泛传播于福建、两浙、淮西、江东、江西等地。泉州现存的宋代印度教和景教石刻,正是当时中外文化交融的实证。

  宋代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行积极开放的海洋政策,可以为国家和民众带来实利,也有助于中外文明交流的发展,促进中国与各国的和谐相处。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