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2014年09月29日 08: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第652期 作者:周文彰

  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65年来的成就,不难看出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发展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

  新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确立

  众所周知,在旧中国,劳动人民受苦受难的重要经济原因是没有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因此我们党在领导革命的进程中,“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使农民获得土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了三年时间恢复国民经济,最主要的措施是恢复工业生产;恢复发展私营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把土地分给农民,同时引导农民走自愿的互助合作道路。这些措施成效巨大,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经济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生产中的比重是:国营经济占19.1%,集体所有制经济占1.5%,公私合营经济占0.7%,资本主义经济占6.9%,个体经济(主要是小农经济)占71.8%。

  我们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建党建国的。《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95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是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1956年底胜利完成了这项任务。此后,我们又采取许多措施,大力提高公有化的程度。1958年全国农村实行公有化程度更高的人民公社制度,1966年随着给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定息”付清,公私合营全部转变为全民所有制的国营工商业。

  1966—1976年的“十年动乱”,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推到顶点,极“左”思潮泛滥。“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措施,使许多带有“私”字意味的经济行为受到限制甚至打击,例如农民自留地、异地买卖农产品、能工巧匠走街串巷揽活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各种因素加在一起,致使生产力发展遭遇严重阻碍和破坏,物资极端匮乏,几乎什么都要凭票供应。“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使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党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深入思考我国社会主义的现实状况及其对应的经济制度,指出我们的最大教训是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深刻认识到,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而我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开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只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然而,人们头脑中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模式,总使得一些人对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比重上升心存疑虑,甚至视为洪水猛兽,始终纠缠姓“社”姓“资”问题,特别是对于经济特区在这方面的率先发展。1992年春天,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提出关于“三资”企业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特区姓“社”不姓“资”、“三个有利于”等著名论断,纠正了一些人的错误观点,进一步统一了人们对实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所有制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制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十五大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在于强调“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党的十七大继续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提出两个“毫不动摇”。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除了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外,特别指出要“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基本经济制度获得更加有效实现形式

  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何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进一步探索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全会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作出了重大发展,主要是:第一,宣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强调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第三,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第四,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至此,我们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更加深刻,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由此获得了更加有效的实现形式。

  随着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所有制结构逐步调整,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比重不断变化,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我国迄今为止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并且必将继续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