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突出当代性、问题性
2014年09月29日 08: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第652期 作者:《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沈卫星

  《新大众哲学》出版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让哲学走进大众,让大众掌握哲学,是历代中央领导同志的执政理念,从毛泽东同志开始,就号召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学哲学、用哲学。一直到今天,习近平同志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们工作的看家本领。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具有很强的穿透力,我们今天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这是非常系统性的改革,需要打通很多重要的领域和环节。在这个问题上,如果广大干部学好用好哲学,在面对深化改革中的社会问题、时代命题和历史使命时,就容易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新大众哲学》不同于80年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它需要面对很多新问题、新挑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或者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惑。而在中央号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回到哲学本身,真正让哲学的基本原理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其实,现代化的战车已经把很多人类创造的精神上的优秀东西抛得比较远了,包括哲学以及很多优秀的人类文明精神成果已经渐离渐远,很难知道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领域中占多少分量。因此,《新大众哲学》的出版,就是把那些很好的东西拉回来,唤醒并激活起来,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就《新大众哲学》的文本来说,我认为,在回答新的时代问题、新的社会诉求方面,该书应用了大量新材料、新观点、新分析、新方法。过去,我们讲的“大众”,就是通俗性、针对性、贴近性,这是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那么,今天的“新大众”,应该更加突出当代性、问题性、挑战性,这套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理由相信,《新大众哲学》的出版,将使哲学之花在今天的时代和社会中一定会有新的绽放。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