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众的哲学回归大众
2014年09月29日 08:3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第652期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夏兴有

  《新大众哲学》的出版,是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同时,它也为广大人民群众、各级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

  《新大众哲学》之所以“新”,最主要的是问题新,因为它要回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面临的各种现实和理论问题。当然,《新大众哲学》与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也具有共性,即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大众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回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当中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新大众哲学》与《大众哲学》在成书背景上是不同的。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诞生于民主革命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执政,而今已是执政党,编写《新大众哲学》所面临的时代环境已大不相同。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本来就是大众的哲学。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那么,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伴随着共产党的执政而成为官方哲学的时候,应该说这是它的巨大成功。然而,在一段时间里,不得不承认,作为官方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在某种程度上疏离了大众。那么,如何让原本代表大众、服务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大众哲学?这是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过程中,需要回答和解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今天,《新大众哲学》的编写出版,目的就是为了这样一个方向,即在共产党执政条件下,让作为官方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回归到大众哲学上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的结合。毛泽东曾经说过,“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今天,我们也期待并努力,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官方哲学回归大众哲学!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