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桥梁
2014年09月29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29日第652期 作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 佘志远

  《新大众哲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直面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新变革,从总论、唯物论、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展开新的哲学探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时代感。该书最鲜明的特点是,不拘泥于传统哲学的框架结构,不追求哲学体系和逻辑表达的严密,不搞教科书式的照本宣科,用具体的事例、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为深刻的是:讲汉语,以中国的视角运用中国的语言来阐释科学理论;讲新话,用对现实问题的解答展现出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理论品格。我认为,《新大众哲学》的问世不只是为国家社科基金增添了一项标志性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对新形势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为阐释、传播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了新的标杆。回顾历史,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都始终高度重视学哲学、用哲学,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进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更加需要广大干部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大众哲学》像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样,再一次架起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桥梁,对这样一部好作品,我们有责任进行大力宣传,使其更好地发挥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正如《大众哲学》曾引领无数青年奔向革命道路一样,《新大众哲学》必将对鼓舞广大干部群众更加自觉地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产生积极和广泛的影响。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