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东扩影响近十年中欧关系发展进程
2014年08月29日 07: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29日第640期 作者:崔洪建

  2014年是许多国际政治中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周年。比如100年前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发生在10年前的欧盟东扩。欧盟东扩不仅仅是关乎中东欧国家和欧洲的局部政治事件,它在改变中东欧国家政治进程的同时,改造了欧洲的身份认同和内外认知,改写欧洲乃至世界的市场结构和地缘政治格局,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10年间中欧关系的发展进程。

  欧盟东扩改变了中东欧国家和欧洲的政治进程

  10年前的欧盟东扩首先是发生在欧洲地区的局部政治事件,但其对欧洲政治进程的改变又使得其影响和效应超越了欧洲地区。多数中东欧国家在脱离苏联阵营后,开始朝“欧洲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望借助欧盟的政治动力、经济福利和北约的安全保障,确保转型成功。东扩意味着东欧阵营大部被纳入西欧国家主导的一体化框架,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制度选择和经济模式以入盟的形式被固化下来。在欧盟方面,东扩是欧洲一体化政治实验合理性和正当性的重要体现,是重新划定欧洲边界的重要成果和实现“大欧洲”理想的重要步骤。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欧盟东扩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对俄罗斯来说,它同时具有示范、联通与挤压的三重效应。

  欧盟东扩改写了世界市场结构和地缘政治格局

  欧盟东扩带来的是欧洲地缘政治和身份认同的重构以及一个更强大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东扩后的欧盟占据了欧洲大陆总面积的3/4,欧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的区域联合体,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泛欧洲体系”。欧盟的地缘政治重心也逐步向东转移,并开始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独联体国家接壤。同时,欧盟成为国际事务中谁也无法轻视的重要行为体。欧盟东扩后,经济实力得到了强化,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为重要的是,东扩带来的聚合效应使欧盟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一体化程度最高、经济总量最接近美国的区域联合体,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欧洲”规模。

  在对新成员国进行改造的同时,欧盟的内部结构、议事日程和对外关系也在被改造。从实践来看,新成员国在赢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欧盟的发展。东扩还提升了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中东欧国家较好的经济增长、相对稳定的债务状况成为欧债危机阴影下欧洲经济中少有的亮点。更值得关注的是,以波兰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在欧盟内外事务中日渐表现出寻求相对独立立场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意愿,体现出欧盟内部的多样性和新的权力结构变化趋势。

  欧盟东扩促进了中欧关系多样性    

  欧盟东扩带来了一个更具多样性的欧洲和更具开放性的中欧关系。其多样性既表现为成员国间相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合作需求,也表现为不同的地缘政治环境、对外关系渊源和相应的政策选择。中东欧国家的加入无疑丰富了欧盟的多样性,它们与中国相似的历史经历、在经济转型中面临的相似问题以及曾经的友好关系,都为中欧关系的全面、立体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也成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历史和现实基础。尽管有中国学者担心,东扩将会引发欧盟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双转移效应”,会“影响到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但事实证明,一个坚持市场开放的欧盟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就在东扩之后,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技术供应方和主要的外资来源地,并保持至今,成为中欧进行密切合作的重要基础。

  欧盟东扩也强化了中国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认知,提升了欧盟在中国对欧政策中的地位。就在欧盟东扩的前一年,中欧各自发表政策文件并建立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关系进入“蜜月期”。在中国发表的首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提到“尽管欧盟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其一体化进程已不可逆转,未来欧盟将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因为“一个囊括东西欧的新欧盟将出现”。东扩后的欧盟在发展对华关系时也更有信心和底气。在《欧盟对华政策:一个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中欧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和面临的挑战》文件中,欧盟强调致力于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设,要不断提升中国在其对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内外动力的共同作用下,欧盟实现东扩之际,中国时任总理温家宝于2004年5月访问了欧盟国家,反映出中国力求在欧盟东扩后继续拓展并加速中欧政治经济合作,推动世界格局进一步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愿望。

  尽管刚刚经历了债务和经济危机,欧盟仍然是欧洲大陆上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一体化组织,继续承载着“欧洲联合”的理想。东南欧或西巴尔干地区将成为欧盟继续扩大的方向,这些候选国对欧盟来说,同样又是一次相互适应和改造的考验。10年前的欧盟东扩或许被认为是成功的,但这种经验是否能够被复制,尤其是当欧盟遭遇异质文化国家如土耳其,以及强大地缘政治实体如俄罗斯的时候,如何看待欧盟扩大的溢出效应和对其他政治体的挤压效应?什么样的欧盟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利益?正在乌克兰发生的事情或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答案,但也可能是提出更多的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