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五周年特刊:读者来信
2014年06月30日 07: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30日第614期 作者: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值此《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5周年之际,谨致热烈祝贺,并向杂志社全体同仁致以诚挚的问候!

  《中国社会科学报》自创刊以来,一直秉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服务党和国家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宗旨,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和独有风格,已成为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重要学术阵地和窗口。

  5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一直十分关心江苏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始终保持与江苏社科界的密切联系,每年用大量的篇幅反映江苏学科建设、学术活动和学者风采,为江苏“社科强省”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真诚希望贵报继续关心江苏社科工作,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学术发展。我们愿意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报》紧密携手,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共同努力!

  东南大学

  值《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5周年之际,特向贵社致以崇高敬意和热烈祝贺!

  《中国社会科学报》成立5年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学术,主动与国内外学界加强联系,积极反映学界动态、引领研究前沿、发出中国声音,已成长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专业性学术理论报刊,在学者和读者之间成功架起了沟通桥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和学术繁荣。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社会科学报》高度关注和支持东南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在此谨表谢意!衷心祝愿《中国社会科学报》继续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推动理论与学术产生、传播、创新、进步,不断提高办刊水平,引领中国学术发展潮流。

  祝《中国社会科学报》越办越好!

  唐洲雁(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

  五年耕耘,五年收获。《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始五年来,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界颇具学术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权威报纸,赢得了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和关注,成为了理论创新的平台、思想交流的平台、成果传播的平台。

  衷心祝愿《中国社会科学报》能够继往开来,继续坚持正确的办报导向,更加关注地方社科院的发展,贴近社科前沿,贴近社会现实,站在学术制高点,打造理论新高地,不断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杨瑛(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

  值《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五周年之际,谨致衷心祝贺!五年来,贵报秉持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之宗旨,致力于中国人文学术研究质量之提升,潜心于前沿热点与国内外新思想之跟踪,倡树自由活泼之学风,呵护终极真理之探寻,鼓励科学和事实基础上之争鸣,为中国转型期社会保留了一块纯净的精神园地。相信贵报会持续坚守为学界负责、为历史负责、为正义公理负责之理念,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引领中国人文社科事业在研究普及科学理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再创辉煌。

  王凌(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五年来,已成为当代中国学术思想争锋、各种观点争鸣的园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展示中华民族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当代智慧的重要窗口。在信息愈加碎片化,深度思考愈加匮乏的今天,贵报以对历史负责的媒体形象赢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同和关注。我诚挚地希望她继续以正确的办报导向,坚持纯粹的学术品格,发挥端正学术风气的示范作用,成为更多学人的精神伴侣。

  南京大学

  在贵报创刊5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5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正确办报方向,着力提升思想高度、人文价值和科学品位,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为深入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奋斗。我们相信,在新形势下,《中国社会科学报》将继续坚守报纸定位,增强角色意识,着眼世界学术文化发展前沿,立足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际,不断推出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作品,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以知识分子为对象的办报特色,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独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魅力。5年来,贵报持续刊发和推出了南京大学教师的部分优秀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衷心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和南京大学进一步深化合作,携手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协同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为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安外国语大学

  值此《中国社会科学报》创刊五周年之际,谨向贵社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向贵社全体编审人员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敬意!

  汇智融思,打造坚强理论阵地;黄钟大吕,推动中国学术日新。五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当代学术前沿,展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丰富内涵和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受到我校师生的关注和喜爱,对我校理论科研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衷心希望《中国社会科学报》越办越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大报。

  江苏读者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读者来信说,“《中国社会科学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出刊频率加大,对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新动态的报道更加及时,资讯容量增加,时效性增强,报纸风格更趋成熟与独特,影响力必将与日俱增。我们认为,这一改变顺应了时代与市场需求,有利于推进理论创新和学术进步,有利于弘扬中国学术的民族特色。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报》的忠实读者,我们希望这一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高端平台,能够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社科院及国外学术界的报道力度。” 

  福建读者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读者致信认为,“报纸版面设计、栏目设置、选题策划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自创刊以来,与时俱进,影响越来越大,广受读者欢迎,特别是改版后,版式更精美、资讯量更大,每周的‘独家报道’、‘特别策划’可读性更强。”

  上海读者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读者来信说,“《中国社会科学报》自改周三刊以来,学术交流平台的作用愈加突出。与办好一份学术期刊不同,办好一份理论学术报纸要兼顾更多方面的需求。对理论学术报纸而言,既要像其他报纸一样提供足够大量且有时效性的信息,又要不失学术的深度;既要满足读者捕捉本专业相关资讯的需求,还要兼顾不同专业背景读者开拓视野、了解其他学术动向的需求。在内容深度的把握上,理论学术报纸应当更有讲究,既要避免浮光掠影,又不能太过艰深晦涩。而在上述几方面关系的处理上,《中国社会科学报》都处理得比较到位,内容广博而不乏系统性,堪称读者研究和生活中的一位良师益友。”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