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彰显学术智慧的高地
2014年06月30日 07: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30日第614期 作者:本报记者 河阳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五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成为学术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古今的交汇,化育出一片学术智慧的涌泉。

  特别策划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重点板块。五年间,特别策划主要围绕重要理论、学术和现实问题,一般以三四个版面专题展开,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在探讨方式上,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不同观点等经纬交织,纲举目张,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论互动对话,努力彰显学界智慧。特别策划已成为文化思想深入交流与碰撞、传播的高端平台。

  盘点五年间的特别策划,从2009年7月1日创刊到2014年6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推出176期。不完全统计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建设、社会问题成为探讨最为集中的领域,体现出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的追求与气魄。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是由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进程所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代表国家人文社会科学水平和形象的学术报纸,马克思主义自然是《中国社会科学报》特别策划关注的重点。

  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经济危机2008年爆发后,《资本论》在西方热销成为一大新闻。在《资本论》中探寻走出危机的答案,彰显出《资本论》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价值。为此,2014年1月24日推出的特别策划“《资本论》的当代意义”,使读者认识到,《资本论》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思想资源,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理论高峰,马克思通过深刻揭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进行了严整而彻底的理论批判,是打开研究现代资本主义之门的钥匙,而且为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宏阔展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在马克思逝世130周年之际推出的特别策划“永远的马克思”,使读者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对西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鲜明展现着马克思思想的精神光芒和伟力。

  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学术的旗帜和灵魂。五年间,特别策划推出了社会形态理论与历史价值、《共产党宣言》与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十八大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届三中全会与奋进的中国、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梦、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阐释、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等一系列重要选题。

  五年间,在重要的时间节点推出的这些选题,反映出最新的研究进展,有的主题并不新鲜,但是,对主题的开拓研究围绕现实与时俱进,突破了以往研究和认识的局限,由解释理论到深入开拓延伸理论,赋予既有理论以时代价值,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发挥出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聚焦文化强国战略

  近年来,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文化走出去、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举国上下的共识。2011年6月3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发布,提出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并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保障措施。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具体部署。

  围绕上述主旨,特别策划关于文化领域的选题较多,覆盖面较宽。例如,文化基因的失落与承传、中国公共文化建设步入历史新阶段、建设文化强国、中国电影发展与文化软实力建设、全球视野下的汉学热、现代化进程中的阅读传统、节日传统与文化记忆、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当代建构、全球语境下的文化安全、文化大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高等教育视野下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文化经典的世界形象、文化创新与民族精气神等。

  概括而言,关于文化的主题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际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文化传播、文化走出去、文化软实力问题,面对一些混乱、似是而非的社会认识,特别策划组织的主题研讨,论证文化发展的动力、体制、方向等问题,切中时弊,正本清源,以学术方式坚持弘扬主旋律,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融汇历史与现实

  关于历史主体的特别策划的一个特色是,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尤其是“痛史”的反思与研究比较深入。正如学者指出的那样,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衰败、陷入沉沦的标志,而朝鲜战争恰恰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再次崛起的标志。

  五年间,特别策划围绕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活动组织了一系列选题,如义和团运动110周年、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的回眸凝视、辛亥革命的当代价值、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朝鲜战争60年后的纪念与反思等。

  不能因为身处和平年代,就忘记过去的痛苦,迷失前进的方向。现今,针对一些人拿历史尤其是国史做文章,歪曲丑化诬蔑攻击新中国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特别策划推出 “国史教育有待加强”剖析问题。学者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国史研究,批驳谬论,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国史宣传教育,将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史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增强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历史题材的特别策划,深化了读者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以学术视野剖析社会热点问题

  五年来,特别策划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学术切入。例如,针对当前新型城镇化的热点问题,特别策划2014年5月30日推出“改革攻坚中的城镇化”。学者指出,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单向度的城镇化之痛迫使中国进一步解放思想,城镇化过程应是生活空间再造和文明形态创新过程,应从文明发展而非城市形态的角度来理解城镇化。特别策划从人与城镇化的关系、户籍改革、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角度展开论述,辨析概念与实践的关系,从学理角度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以学术方式讨论重大社会热点问题,彰显出学术理论的锋芒。针对转基因技术的社会争论,2013年9月27日推出的“转基因技术应用:争论与探索”特别策划从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应用推广、政治伦理风险、生物多样性风险等方面集中展示了代表性的观点,增加了读者对转基因问题复杂性的科学认识。

  五年间,围绕重大社会热点问题,特别策划勇于介入,推出的生态文明与中国发展、纵论当代中国人口理论与政策、精神疾病患者的权益保护、复兴路上的国民心态、大城市发展的挑战与出路、中国法制建设的时代命题、改革攻坚中的城镇化、积极应对雾霾天气等,均是现今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通过理论的梳理、争鸣,在认知层面努力形成社会共识与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实践层面提供了学理上的借鉴。

  凝练学术 引领前沿

  恩格斯曾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当代中国学术就体现出现今时代的特质。

  2009年12月22日推出的特别策划“新世纪头十年的中国学术”指出,新世纪头十年,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面对本土化与国际化问题,国内学人无疑更加理性,对凝练具有世界意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与智慧充满自信,为此要开展平等有尊严的对话,鼓励中国学术走出去。方为先生指出:“以世界眼光观察中国,当代中国学术正处在基于中国经验和道路而形成独特文明表达方式的前夜,中国学术正在历史的深处酝酿着具有世界意义的新突破。”为此,要坚持不懈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加强基础理论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鼓励发展交叉学科。

  此后,陆续推出多期关于学术问题的特别策划,如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强调学术基础已迫在眉睫、治学先要正风气、学术翻译的道与术、跨学科视野中的哲学与经济学、走向世界的中国学术、学术期刊与学术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学术期刊发展等。尽管每期特别策划侧重点各异,但均突出一个主题,即通过致力于学术本身建设,提升理论思想的高度,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提升理论指导实践的智慧品格。

  面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特别策划生动展现出学界的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凝聚提炼中国话语体系,为文化走出去,发展软实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积极的姿态、开阔的胸怀以及崭新成就,展现出当代学人思想深度的魅力。

  特别策划展现出高超的话题驾驭力、议程设置的引导力。每期选题均是历史与现实并重,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重,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并重,相关论述互相辉映,内容丰富,论证严谨,思想深刻,以一种百科全书般的集中呈现,反映前沿趋势,引领学术前沿。五年间,特别策划报道形式风格鲜明,成为反映学界生态的一道亮丽风景。

责任编辑:梁瑞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