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回顾与展望
2024年05月17日 10: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17日第2893期 作者:

  编者按:今年5月17日,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8周年。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本报约请学术界专家学者撰文,推出本期特别策划,以飨读者。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愈益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上也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中国现在搞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意识形态说教,没有学术上的学理性和系统性。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在八年前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前,无论是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是在其他一些思想宣传领域,“三失”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八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局面。

  对新时代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思考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构建原则和具体路径。这一讲话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在这一讲话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年4月25日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的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我有幸亲耳聆听了总书记的这两次重要讲话,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今天重温这两次重要讲话精神,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如何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体系谈一点体会。

  走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新路

  中国史学形成之早、内涵之丰富、成果之丰硕、理论和方法之多样,堪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最具传统、最富特色的学术领域之一,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独树一帜。两千多年的持续发展,涵养了中国史学深厚的思想底蕴;新时代的伟大社会实践,赋予中国史学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庄严使命。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发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号令,为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将哲学社会科学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八周年之际,重温并领悟讲话的精髓要义意义重大。就如何贯彻好、落实好党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决策部署,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高质量发展,如何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需要在方法论层面找寻破题之策。

  以系统观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八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巨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在历史、现实与未来,宏观、中观与微观,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辩证统一中,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以“三大体系”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近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重大发展,“三大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迈向新征程,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国际关系学“三大体系”建设与未来发展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就国际关系学而言,学术界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方面均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以有组织科研助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哲学社会科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推动历史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也需要高度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在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8周年之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有组织科研方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新使命和新作为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为中国史学承担新使命、建构新史学,有所作为而不辜负伟大的新时代,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这些年,中国世界史学科已实现了多点突破,破除西方中心论成为共识,挖掘中国元素转为共鸣,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化为共行。尽管如此,中国世界史学科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中国世界史研究者的使命与担当。

  深耕细作结累累硕果 继往开来谱哲社新篇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下简称“5·17”讲话),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发挥自然科学的作用,也需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5·17”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高度,深入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指出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并深刻回答新时代如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值此“5·17”讲话发表八周年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精神,不仅是对我国过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事业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展望,有助于我们科学理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价值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坚定我们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信仰和追求,进而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崭新篇章。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充分发挥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负伟大时代 担负光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一重要论述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又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如何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价值遵循。

  以中国立场构筑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为此,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法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要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秉持“中国立场”和“中国视角”,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师范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赋予高校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前进方向,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揭开了崭新篇章。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