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化媒体的普及,基于新媒体平台的农产品营销活动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当前农产品传播内容同质化严重,推广模式也比较单一,农产品品牌建设及其传播发展滞后。尽管通过价格竞争、网红带货借流量等方式可以带来短期销售增长,但不能促生农产品自身的品牌生命力。
传播内容整合策略。深挖区域文化,充实品牌内涵。区域文化是农产品的重要营销资源。深挖当地的历史、人文、自然等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品牌的定位、品牌故事、形象传播等方面,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情感价值和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品牌差异化。这些地域特征可以成为品牌塑造中的重要元素,带给消费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并建立起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情感联系,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文化认同。
洞察用户需求,讲好品牌故事。品牌故事在品牌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无论是讲品牌起源、传统工艺,还是讲品牌愿景和社会责任,都要与消费者需求和利益相关联,避免自说自话。特别是农产品品牌,品牌故事要符合现代消费者对于健康、天然、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追求。讲好品牌故事可以增加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认可度。
设计视觉识别,增强品牌辨识。视觉识别设计将品牌理念、品牌文化和服务内容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符号。视觉识别系统可以规范农产品品牌的视觉基本要素,确保品牌形象在不同渠道上都有统一的表现,以提高品牌辨识度和记忆度。对于产品同质化、短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的农产品市场来说,这一步尤为重要。品牌名称、品牌标识、标准色以及品牌口号等视觉识别要素,不仅要出现在海报、广告和包装上,还应在直播间、短视频和其他渠道的传播中遵循统一的设计规范。让消费者能够轻松辨认品牌并形成完整的品牌记忆。
传播主体整合与传播渠道整合策略。农产品品牌传播涉及多元传播主体,同时,传播主体的整合与传播渠道的整合又是多元交叉的。
首先,以县域政府+主流媒体矩阵,打造品牌公信力。县级融媒体作为一个多渠道聚合的传播平台,可以通过不同平台的联动,为农产品品牌的传播和营销提供更加全面、立体、多元的服务和有效“背书”。
其次,强化农产品企业+线上线下联合,增强品牌渗透力。要建设品牌官网、微信公号、乡村企业微博、小红书以及各大购物App的官方主页,通过高品质有价值的内容传播,让消费者能够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产品卖点与品牌价值观。除了通过直接展示产品和品牌形象向市场观众推广,也要整合官网、社交媒体账号以及相关博主进行转播扩大宣传。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投放定向广告,充分利用电梯广告、户外媒体广告等能够走进用户生活场景的触达率高的线下渠道,提升品牌曝光度和覆盖面。
再次,以大V博主+社交媒体组合,提升品牌美誉度。农产品大V适合介绍农产品品牌的生产标准、特殊技术等专业性内容;新农人博主可以实地采访,传播相关地域文化、生产体验,意见领袖适合推广农产品品牌环保、公益和社会责任相关信息;而其他流量博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农产品的使用场景、功能特点和优势。博主矩阵则顺势开展口碑营销。
最后,以普通用户+交互媒体策略,提高品牌转化率。通过社交媒体和官网开展多种互动营销策略,将普通用户转化为品牌信息的传播主体。制定有趣的互动游戏并结合奖励机制,可以提高用户参与度、品牌曝光度和记忆度。组织具有体验性的活动,以流行文化元素和潮流玩法为依托,促进用户深度参与农产品相关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这些融媒体互动参与策略能够提升用户的参与体验和品牌认知,增加用户黏性,进而提高品牌转化率。
区域和品牌资源整合策略。农产品品牌的传播除了着眼于产品卖点、品牌自身的形象和故事之外,还应该联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形成生态联盟,从而将品牌影响力扩大到更广阔的群体。例如,与当地旅游业、农业生产等行业进行联合营销,共同打造产业生态系统。这样不仅可以为品牌带来更多的曝光机会,还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推动品牌向更加系统化的发展。
在做好区域资源整合的同时,不同农产品品牌之间也要通过资源整合、互利合作等方式,共同进行广告宣传、推广营销等活动,这就是农产品品牌联合传播策略。品牌知名度不高、自媒体流量有限、无法投入高营销成本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痛点,所以农产品品牌与区域内不同品牌展开品牌联合,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在实施品牌联合传播策略时,需要注意不同品牌之间品牌价值的匹配程度,和营销传播过程中的宣传口径一致性。充分考虑联动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更好的联合传播效果。
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不断变化,再优秀的品牌策略也无法一劳永逸地获取消费者忠诚。因此,品牌整合营销传播还强调注重长期维护客户关系,不仅关注同一时期各方面策略的横向整合,将这些策略进行历时性的纵向整合,对于品牌传播同样重要。做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长期工程,几乎没有只做单点突破就成功的品牌。扎扎实实地做好品牌建设的基础工作,坚持执行系统性的品牌传播策略,农产品品牌传播日复一日的积累,终将在消费者的心目中沉淀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产品品牌助力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