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型救助促进困境儿童发展
2023年01月31日 09: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月31日第2579期 作者:王黎芳

  在我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之后,社会救助也逐渐转向发展型救助模式,即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转向能力培育,从被动型救助转向预防型救助,从单一救助主体转向多元救助主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困境儿童,是儿童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家庭环境或自身疾病等原因而在生理、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方面存在障碍,在未来社会适应上可能存在潜在脆弱性。如果不进行提前干预,困境儿童就有可能形成极端或偏差型人格,出现认知偏差和情感障碍,或者成为未来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因此,需要为这些困境儿童提供一种预防性的、注重心智发展和能力培育的发展型救助模式。

  政府主导发展型救助 

  儿童是可塑性强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在生理、认知和情感方面正处于形成和发展的人生关键期。这一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都会对其人格形成、心智发展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儿童未来能否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其所经历的社会化过程将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最有利于儿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优化儿童发展环境,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参与和受保护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人才基础。

  政府在困境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的救助上起主导作用。首先,政府为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救助金。困境儿童家庭主要分布于城乡低保家庭中,政府低保资金为儿童的生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截至2022年10月,北京市民政局为6.4万户城乡低保家庭提供了资金救助。其次,政府实施分类保障。将困境儿童根据困难原因的不同区分为不同的类别,对其中处境最不利的一类进行优先和重点保障。例如,在儿童福利机构的孤儿、弃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或残疾儿童、0—3岁困境家庭婴幼儿,可以在生活保障、医疗康复、残疾护理、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方面享有优先受保障的权利。第三,政府提供教育资助保障困境儿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是对困境儿童发展的物质保障。201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年龄保障范围扩大至未满18周岁,而年满18周岁仍然在职业学校或高校就读的,可以继续享受生活费补贴直至毕业。2021年《关于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给予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每人每学年8000元助学金来资助其在校期间教育支出。除了生存保障以外,发展型救助以儿童利益为核心,链接社会资源,从源头、系统入手,减少或缓解系统中不良因素对其成长的影响,改善儿童所处的家庭系统,向其输入积极的能量和信号,唤起家庭成员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儿童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困境儿童群体区别于其他困境群体,因此在实践中应更加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相对来说,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更强调人文关怀以及全方位的照顾,更加适合针对困境儿童群体的发展型救助实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鼓励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协助社会救助部门开展调查评估与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等服务。促进社会救助领域志愿服务发展,支持志愿服务在帮扶困难群众方面发挥作用。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型救助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的介入,满足困境儿童的多维发展需求,为困境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发展型救助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预防性救助模式,生存和发展都是其保障内容。在政府主导发展型救助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的基本物质保障可以满足困境儿童的生存需求,而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可以满足困境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等多维发展需求,二者密切配合,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困境儿童积极正向发展这一目标。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作用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困境儿童照料者提供精神支持和信息支持。家庭作为人类社会中基于亲密关系而形成的初级社会群体,是人类情感和认知发展的摇篮。良好的父母关爱和家庭环境对于童年时期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培育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生态系统的视角看,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家庭系统息息相关。儿童作为家庭系统中的一员,深受其他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的影响。为了改善儿童的社会化环境,必须对其所处的家庭系统进行干预,而困境儿童的照料者是对其影响最大的家庭成员。

  一方面,困境儿童的照料者需要得到精神支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照料者往往是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他们年长且健康状况欠佳,在照顾孙辈的过程中经历了诸多艰辛和不易。社工的家访入户,使这些年长的照顾者有了向他人倾诉的机会。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年迈之时承担起照顾孙辈的责任,儿童的成长历程从婴儿的嗷嗷待哺到开始上学,都浸透着他们的心血。每一位照料人都有着艰难曲折的儿童抚育经历,社工在入户访问时候的倾听、陪伴、同理和共情会给予他们很大的精神慰藉,让这些在古稀之年依然承担“父母”角色的长辈有了被听见、被看到、被理解的机会,心理上得到了支持,情感上得到了疏解。

  另一方面,照料人由于知识有限,需要得到正确的信息支持。有些困境儿童在学校无法专注学习、课业成绩不好而成为“问题学生”,儿童的照料者并不知道孩子成绩不好的原因是生理方面的限制,比如多动症导致的注意力无法专注,而认为是孩子故意调皮,所以对孩子施以严厉的体罚,导致亲子关系冲突。社工向照料者提供筛查儿童多动症的医疗机构信息,敦促家长带孩子去检查。家长通过医疗检查确认了真实的原因后,对孩子的表现有了理解和接纳,改善了亲子关系,促进了对病症的治疗。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培育困境儿童的正确认知和鼓励积极正向的情感。儿童时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知与情感的发展都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和形成的。而困境儿童的家庭环境受限,照料人负责照顾吃穿冷暖和安全就已经很不易了,难以顾及儿童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发展。社工的入户家访可以识别出有需求的儿童,并为其提供补充性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服务。由此,社工对困境儿童的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培育主要是针对困境儿童遇到的问题和家长的诉求而展开的。例如,对于抗拒吃药的多动症儿童,家长压力很大,希望社工帮助儿童养成按时吃药的习惯。社工在家访中发现该儿童在性格上具有敌对、冷漠、暴躁的特点,跟家中照料人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在需求评估之后,社工通过鼓励、赞赏、表扬、奖励等方法与儿童互动,激发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具体做法是:第一,通过做游戏与儿童结成好朋友。第二,和儿童一起制定生活目标和行动计划。目标是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一系列行动计划。第三,督促执行行动计划。坚持每天按时吃药、规律作息、按时上学、完成作业。第四,检查行动计划的执行。每次家访时社工都检查上次行动计划的完成情况。在经历过多次入户服务之后,儿童逐渐养成了按时吃药的习惯,在作息和上学方面有进步,性格变得开朗,与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

  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促进困境儿童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同辈群体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对于自我认同的形成、对于心理调节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家庭系统中的父母或照料人所不能替代的。儿童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认识自我,而且可以发展智力、促进合作和交往能力。社工在家访中发现不少困境儿童存在孤僻、自卑、不愿与同龄人交往的特点。为了提升其与同龄伙伴人际交往的能力,社工开展社会资源链接,经过家长同意,设计外出游览参观等活动规划,发动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协助带领同龄的困境儿童一起参加爬山、游园、观看儿童戏剧演出等活动,让他们体验与同伴一起游玩的欢乐。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也鼓励邻里互助,促使困境儿童两两结伴,一起去公园踢球、做游戏,在同伴游戏中促进儿童心智和性格的积极发展。

  发展型救助除了通过政府和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在以上方面发挥作用以外,还亟须发展型政策的支持。困境儿童父母的生存状况各异,但共性是无业、待业、灵活就业状态普遍存在,由此可推断困境儿童家庭的经济基础很脆弱。虽然享受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维持了基本生存,但是一旦遇到风险,就会不堪一击,而且薄弱的经济基础也无法支撑儿童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发展型政策注重对弱势群体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提升其能力和技能,增强其社会适应和社会融入的能力。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指出,贫困的根源在于人类的可行性能力的缺乏。发展机会的缺乏和发展能力的不足是陷入贫困的主要原因。发展型政策可以从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就业能力入手,帮助困境儿童父母逐渐摆脱对资金救助的依赖,彻底走出贫困,为困境儿童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校级一般项目“多维贫困视角下城市困境儿童的社会工作保护机制初探”(22XYJS01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