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揭示整容的社会经济原因
2022年05月25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5月25日总第2413期 作者:陈浩 王蹊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通过化妆打扮提升和完善自身容貌,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美的常见方式。但也有人会选择对自己的五官、脸型或身体其他部位直接动刀。

  世界上关于整容整形的历史记述,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割鼻再造术。1818年,德国外科医生冯·格莱夫发表的专著《鼻整形术》中首次出现“整形”一词。在中国,史书曾记载西晋时的唇腭裂整形修复术;到了民国时期,社会大众开始推崇西方审美,接纳西方整形技术,割双眼皮、隆鼻、垫下巴等一应俱全。

  除了传统意义上大刀阔斧地通过手术改变自己的皮相骨相,光子嫩肤、玻尿酸填充等微整形医美技术已逐渐成为新趋势。始自1997年的美国美容整形外科学会行业调查报告显示,美容整形手术量和市场规模逐年增大,2020年和2021年疫情期间依然如此。2021年,美国人在美容整形上的消费超过146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增长63%,女性为约94%的美容整形服务买了单。

  有心理学家认为,为美动刀改造自身面孔和身体的整容整形行为是自我性物化的表现。性物化(sexual objectification)指人在看待另一个体时,忽略其人格、思想和感受,仅着重强调其身体或性别特征,并用以代表其整个人的价值。自我性物化则是将他人对自己的性物化观念内化,仅以自身的外表和性别特征来审视评价自我。

  在传统社会中,男性审美评价标准左右着女性。若女性不符合这些准则,会招致社会异样的目光与压力。在长期的男性凝视下,女性往往有意无意间接受这类规范,用刻板的视角审视和调整自我,利用化妆、整容等方式将自己塑造成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形象。自我性物化会导致女性失去对自我完整人格的认同感,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健康问题。学界将社会结构性不平等与该现象联系起来,认为男女在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群体差异,导致了女性自我性物化现象,如女性更明显地热衷于整容。

  性别不平等或其他结构性因素,是否是女性自我性物化现象的社会宏观原因?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笔者于2021年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社会心理与人格科学》发表的研究,采用大数据方法探究了影响女性整容意向的宏观社会经济因素。该研究考察了美国50个州在性别、收入等方面的社会不平等程度以及各州的整容关注度与行业规模。由于无法获得美国各州整容手术量和消费量的具体数据,该研究选取了两个代理指标并相应开展了两项子研究。

  子研究1,以谷歌趋势提供的搜索数据分析各州对整容的关注程度。谷歌趋势能够提供在一定时期内的特定地区的谷歌用户对某一类关键词的相对搜索量,即该地区大众对某一话题的关注度。已有美国学者对谷歌搜索关键词和现实整容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获取了一系列可以真实反映大众整容行为意向的代表性搜索词,构成了子研究1的整容搜索关注指数。子研究2,以注册整形外科医生人口占比反映美国各州整容行业规模大小。两个子研究将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就业率和薪酬水平数据,合成出反映美国各州男女性别不平等程度的指数;以基尼系数表示各州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另外还将育龄男女人口比、女性平均年龄、城市化水平等因素纳入分析。结果发现:整容搜索关注指数和注册整形外科医生人口占比,均与基尼系数呈现正相关,与育龄男女人口比呈现负相关。也就是说,收入不平等程度高的州、育龄女性相较男性人口比例高的州,该州对整容的关注度更高,整容行业规模更大,亦即女性自我性物化现象更为明显。而男女性别不平等指数的作用,在子研究1和2之间出现了不一致的结果。

  与学界普遍认定的观点不太一样,笔者的研究发现,是地区收入不平等和育龄女性间的性内竞争,推动和加剧了女性的自我性物化现象。无独有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刊发的另一项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而非性别不平等)与社交媒体女性用户的性感自拍展示率密切相关。该研究发现随着收入不平等程度加剧,女性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性感自拍照会增多,这一现象在较为发达的国家尤为突出。

  上述两项大数据研究会聚性地揭示出,在贫富差距大的社会中,女性的自我性物化程度较高,更倾向于采用整容、拍摄发布性感自拍照片等方式,提升和展示自身的性吸引力。

  过去几十年间,全球化仿佛一把双刃剑,在为世界各地经济注入强劲活力的同时,也拉大了国家、地区和人群之间的财富收入差距。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指出,资本收益率长期大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导致财富畸形聚集、全球贫富差距逐年扩大。这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后果,其中也包括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围绕贫富差距加剧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心理学家开展过一些研究。比如,身处收入不平等环境会降低个人的幸福感、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感,提高人们采取风险行为的意向,减少个体间合作行为,减损社群凝聚力等。收入不平等催生了人际信任危机和恶性人际竞争。

  笔者的新研究表明,整容整形所反映的女性自我性物化现象,同样是贫富差异拉大后的社会心理后果之一。步入现代,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整体获得了质的飞跃,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人性规律依旧在发挥作用,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与反思。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广州粤港澳社会心理建设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社会及行为科学系)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