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胜 张淑红: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精准扶贫
2018年10月31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0月31日总第1564期 作者:田永胜 张淑红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未来3年,还有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在3年时间内让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非常艰巨。面对普通农产品普遍过剩的局面,如何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至关重要。我们认为,应该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的要求,动员贫困地区农民发展不使用农药、农膜、化肥、除草剂、促生长激素、兽药、基因改造技术的安全高效生态农业,供给绿色、有机农产品,一方面能保障食品安全,另一方面能探索出贫困地区生态脱贫新路子,达到既消除贫困又保护环境的双赢效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贫困地区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的很多贫困地区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独特优势。一是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欠缺,工业基础薄弱,尚未遭受工业污染,贫困地区的优质水源、健康土壤、洁净空气成为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后发优势,有利于贫困地区“弯道超车”,尽快完成精准扶贫。二是广大贫困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地细碎化严重,不适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但是,贫困地区农业劳动力比较富裕,小农户通过人力、畜力和简单手工工具按照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方式从事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只要销售渠道畅通,当年就可以脱贫。三是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差异极大,各地都有众多的特色品种、特色农产品,通过发展区域性的特色生态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可以极大地丰富城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获取较高的经济收益。四是贫困地区推动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可以避免资金不足的困境。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如果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由于中央财政拨付不足、地方财政支持有限、社会资本融入不够等因素导致很多贫困地区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如推动贫困农户在自家庭院、耕地、山林和草原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只需要少量的启动资金投入。五是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不少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养生和旅游的良好条件。贫困地区可以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旅游业,吸引城市居民到贫困农村旅游、休闲,拉长绿色、有机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收益。总之,贫困地区具有诸多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能够大幅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强脱贫效果。

  发展生态农业政府是主导

  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按照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政策要求,转变扶贫观念,把贫困地区的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实现“真扶贫”。

  一是做好生态农业的顶层设计。首先,各地政府应该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扶贫的重要政策纳入精准扶贫战略目标,因地制宜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构建生态农业大扶贫格局。其次,根据各地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科学制定生态农业扶贫的具体工作方案和支持政策,差异化发展本地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强化可操作性。最后,提前规划生态旅游、生态食品加工等项目,依托蓬勃发展的生态农业和绿水青山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与生态农业相关的第三产业,拓宽生态农业扶贫的路子,带动更多的农民从事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促进贫困地区农民脱贫。

  二是提供组织支持。为了切实提高生态农业的扶贫效果,各级政府需要自上而下围绕精准扶贫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工作体系。首先,整合不同部门资源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完善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参与生态农业扶贫的合作与管理机制,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共同围绕生态农业的帮扶模式,做到生态农业合作、生态农业脱贫。其次,通过驻村工作队及村支部,以“一村一品”或“一村几品”为生态农业的载体,切实推动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生态农业,真正让贫困村和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最后,整合社会资源,引导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带领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形成生态农业的专业户、专业村和基地,使生态农业向产业化、精细化和集约型发展,把贫困地区的农业打造成一个保护绿水青山的产业。

  三是提供技术支持。首先,各地政府部门以目标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手段推动农业院校、农科所等科研机构参与贫困地区生态农业开发,向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生产者提供绿色农业、有机农业需要的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以及农业病、虫、鼠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其次,各地的农业部门应定期对生态农产品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帮助他们掌握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加工、储存技术及知识,并开展技术扶持与跟踪服务,把贫困地区的农民培训成有食品安全意识、懂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为脱贫提供可持续的技术支持。

  四是提供资金支持。首先,对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地区,政府部门应该统筹财政涉农扶贫资金,进行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把贫困地区的发展潜力激发出来,以满足生态农业的需要,使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的成果能更多惠及贫困家庭,保证脱贫攻坚战任务顺利完成。其次,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筹措资金为特别贫困的人群提供生态农业所需的种子、树苗、幼畜、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基本条件,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步伐,提高脱贫的效率。最后,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开发。通过财税减免等政策吸引生态型农业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利用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销售渠道有效帮助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精准扶贫需城市居民参与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地区农民提供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为确保城市居民食品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吸引城市居民购买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就是推动城市居民参与到精准扶贫之中,这对于打开贫困地区生态农产品的销路,对于稳定和扩大贫困地区生态农业的发展,对于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构建贫困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我国的绿色、有机食品由于流通渠道不畅、社会信任度不高等原因遭遇发展瓶颈。贫困农户生产出来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既缺乏销售渠道,也没有品牌,要获得城市消费者的认可,必须有正规、信任度高的销售渠道。应该通过各城市的大中型超市、批发市场以及各大中商业网站设立贫困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专柜或网店,开拓贫困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进入城市居民家庭的主流销售渠道,一方面便于城市消费者购买,另一方面也建立起贫困地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品牌。

  二是通过政府系统推广贫困地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各级政府选派了大量优秀干部参与扶贫工作。这些扶贫干部所在的单位和部门作为坚强的后盾为贫困村、贫困户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如果进一步通过扶贫干部各自所在的单位和部门,发动干部职工以购买扶贫对象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方式参与扶贫,一方面提高了干部职工家庭的食品安全程度,另一方面也切实帮助贫困户提高收入。如果每个县的公职人员每人每月购买100元的绿色或有机的粮食、蔬菜、水果、肉蛋奶等农产品,将使得该县的农民增收数千万元,如果地级以上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公职人员每人每月购买100元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将给城市周边的贫困人口提供广阔的市场,促进贫困人口的脱贫。

  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动员城市居民购买贫困地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很多研究表明,我国的城市消费者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很强,但受限于供给不足、信任度不高等因素。面对依然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贫困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断供给可靠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能够极大地缓解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问题。各地应该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和动员城市居民购买贫困地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发动广大的城市居民参与到扶贫攻坚之中,在解决自己家庭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也有助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集体行动理论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研究”(16BSH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