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雯:探索居家老人“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
2018年08月08日 08:5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8日第1510期 作者:杨素雯

  伴随人口寿命的延长,全世界慢性病和健康减损水平的急剧升高,迫切需要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跟进。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提出,要建立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公共卫生体系,并突出开展贯穿生命历程的健康管理服务的重要性。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较早,积累了诸多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如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支持、社会资本的多方参与、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和长期护理服务方面的资源整合。这些经验在顶层设计以及政策的前瞻性和宏观性方面都有较好的体现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关注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需求

  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实行健康管理,通过政策支持与监管,将优势资源向社区老年健康管理服务倾斜,老年健康服务已经发展为产业链。日本作为全球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将居住在本国40岁以上者纳入到长期介护保险中,并通过设立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老年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健康管理服务机构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澳大利亚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家庭和社区照料”计划,强调家庭与社区照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通过家庭医生负责制满足老年人的健康服务需求。英国于2001年推出了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卫生服务的10年计划NSFOP(the 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 for Older People),该项目是基于老年人在卫生服务中遭受歧视、不受重视并且得不到应有的良好质量的服务而开展的。挪威作为高福利国家,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是由公共部门提供的,在医疗以及老年照料方面服务人员的配比量远远高于OECD的平均水平。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截至2017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达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共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是老年人健康和照护需求的猛增,解决稀缺的医疗资源与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间的失衡问题愈加紧迫。目前,我国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研究。基于健康管理的流程,可将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细化为健康检查与指导、健康危险因素评估、健康干预和康复等项目,相比较而言,慢性病健康管理在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方面作用较大。基于不同的机构,关于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可分为以医院体检中心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和健康管理公司或健康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二是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利用和影响因素研究。老年人普遍存在功能衰退或障碍现象,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导致老年人口的健康服务需求远远高于非老年人群。健康服务是老年人的首要保障需求,既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医疗服务,如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也需要日常生活照料;既有客观需求,如医疗机构的距离和方便程度,又有主观需求,如社区健康教育和心理慰藉服务。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和利用通常受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无慢性病及有无医保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三是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2005年,国内首次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在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进程中,医养结合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已有研究从政策环境的可行性、传统文化的可接受性、基层卫生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医养结合通过将医疗保健服务和生活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在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疾病诊治护理、健康检查、大病康复、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医养结合实践探索偏重于机构养老,具体模式包括养老机构配备医疗功能、医疗机构拓展养老功能、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开展合作以及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医养结合机构。

  国内外相关学术成果为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仍有一些不足。一方面,国内当前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研究主要在医养分离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群体局限于失能老人或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研究内容局限于传统的预防保健等,并不能涵盖健康管理的全部内涵。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学术界对医养结合的老年服务模式达成共识,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仍有待提升。就广度而言,现行的医养结合模式聚焦于机构养老功能的提升,作为我国老年人最主要的居家养老方式,仍需进一步与医疗资源结合,进而探讨居家老年人“医养护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就深度而言,对新型模式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定性分析方面,应结合定量分析,进行跨学科研究。

  “医养护一体化”:全人全程全方位服务

  居家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选择,其健康服务需求主要立足于家庭和社区。因此,积极借鉴国内外现有的健康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科学地评估居家老年人健康服务需求和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整合养老服务、医疗服务和长期护理服务方面的资源,探索“医养护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健康服务业、实践健康老龄化战略的基础形式,同时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照料负担和医疗费用支出。长期以来,我国老年人健康管理一直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成部分,并没有完全体现健康管理本身的特点,因此,研究“医养护一体化”健康管理模式既能适应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又能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有利于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目标。“医养护一体化”模式是将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健康管理服务融合,聚焦于居家老年人的个性化健康管理,为老年人提供“医院—社区—家庭”全人全程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在服务对象方面,不仅针对那些需要专业医护才能够生活或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丧失的老年人,还应将健康管理普及到整个老年群体。在服务内容方面,将传统医疗服务的范围拓宽为健康管理服务,包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和健康支撑等四大方面的内容。在服务载体方面,应涉及服务提供的所有场所,包括家庭、社区和专业机构。健康管理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健康老龄化,但针对不同老年群体提供的健康服务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如针对生活自理老人要以“预防、发现、控制慢性病”为目标,针对半自理老人要以“减缓能力衰退”为目标,针对失能老人要以“确保享有有尊严的晚年生活”为目标。

  实现“医养护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理念倡导。将“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融入各级政府的政策和规划中,积极创建老年宜居环境,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得的生活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和社会支持系统。增强老年人自我管理能力,发挥家庭在老年人情感关怀和心理沟通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

  第二,制度保障。建立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地区应完善配套的递送机制;建立健全老年健康管理服务行业和市场的规范制度,加强监督执法体系建设。

  第三,资源整合。通过整合现有的医疗结构和养老机构资源,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有效发挥平台作用,整合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的资源,建立包含人口健康现状统计和健康管理成效信息的电子健康档案,以智能化建设促进人口健康信息互通共享。

  第四,人才培养。通过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为健康管理服务从业人员提供医疗、照护、康复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成立社区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团队;推进医护人员多点执业,提升社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并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创造支持性的行业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