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与中国近代化
2013年08月22日 11:44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9月29日第10期 作者:

 

 
 
中山人与中国近代化
□熊月之
 
    香山在北宋成镇,南宋设县,元明清沿袭不变,1925年4月15日,因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中山县。其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广东省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中西文化交流的前沿
 
    中山地区属于岭南。岭南处于中国大陆最南部。五岭高耸,万山重叠,一座天然屏障将广东、广西与中原大地分隔开来。在中国文化版图上,唐代以前,岭南人烟稀少,文化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唐代张九龄在公元716年主持开凿大庾岭新道,方便了与中原的交通,促进了岭南的发展。中山在岭南,属于临海地区,人口稀少,可耕地少,在传统农耕时代,经济落后,故在宋、元、明代,被列为下等县。
 
    地域文化通常受三个因素影响较大:一是地理环境,是沿海还是内地,是高山、平原还是丘陵,温度如何,雨量如何,土质如何;二是人文环境,人口多寡,教育程度,历史渊源;三是该地域在国家、地区、全球的位置,在与不同文化交流时所处的位置。
 
    中华文明由北方草原游牧文明、中原农业文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与海洋文明共同构成。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时代,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整个国家眼光向内,以内陆为中心,首都大多设在内陆城市,或长安,或开封,或北京,也曾设在南京与杭州,但时间较短。在近代以前大部分时间里,中国政府不鼓励对外联系与贸易,包括海上交通、海外贸易、海外移民在内的海洋文明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时甚至闭关锁国,不许片板入海,更不保护海外华侨。在这样的背景下,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中山地区只能处于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带。这个局面到明代有所改变。
 
    自15世纪美洲地理大发现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在全球加快扩张步伐,东西方联系日趋频繁与密切。公元1553—1557年间,葡萄牙商人在澳门登岸,开始定居。此后,葡萄牙人占据澳门,居留通商,传教办学,将澳门经营为西方宗教、文化向中国传播、扩展的基地。葡萄牙人所建圣保禄教堂,曾是远东最宏伟、最壮丽、最有影响的天主教堂。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均以澳门为根据地。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以此为据点。马礼逊等人来华以后,就频繁往来于广州与澳门之间。传教士与外国商人在其他地方经营不顺时,就退到澳门,徐图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为对外通商口岸,澳门仍然维持对外开放状态。这样,自明末以后,中国对外开放口岸最多的地区是岭南,唯一一直没有闭关、保持开放状态的是澳门。
 
    澳门本属香山县,澳门范围小,香山范围大。澳门长期开放,香山则长期处于中国对外开放前沿,长期处于中西文化交流交汇交融的前沿。以较大地区而言,香山地区在近代以前,在鸦片战争前后,是与西方接触最多、对西方了解最多、拥有西方知识最为丰富的地区。
 
    在近代史上,香山地区以“四多”出名,即华侨多、买办多、留学生多、基督徒多。这“四多”,均与西方文化影响有关。或者说,这四类群体,都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香山人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化的领头羊。
 
近代化知识先声夺人
 
    较早拥有丰富的近代化知识,是香山人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领先一步的重要原因。
 
    容闳7岁时,就被父母亲送到澳门的一所教会学校里读书。容闳的父母亲为什么要将那么小的孩子送到外国人办的学校里读书?道理很简单:学洋文,学新知,与外国人打交道,挣大钱,不再受穷。容闳父母为什么不教儿子去读《四书》、《五经》,去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升官发财?道理也很简单,能科举中式,升官发财,荣宗耀祖,那当然好。但那条路太难,概率太低,成本太高,不像读洋文、做买办那么实在,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是最深刻的道理。
 
    如果中西关系一直保持在1840年以前的格局,如果中国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香山人在中国的影响就不会像后来那么大。一旦中西隔绝的局面被打破,中国被纳入世界体系之中,一旦中国踏上近代化的道路,香山人的作用就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影响就会放大许多。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是世人所熟知的:1842年以后五口通商;1860年以后十六口通商,长江开放;再以后是口岸越开越多,门户越开越大,与西方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近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与此相一致,香山人的作用、影响几乎无处不在:第一批留学生,第一批买办,第一批近代实业家,第一部中西对照的商业会话词典,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第一批大型现代百货公司……几乎所有与西洋联系密切的领域,都活跃着香山人的身影。
 
近代化实践着其先鞭
 
    中国近代企业家中相当一部分人是由买办转化而来的,而最早的一批多为香山人,诸如唐廷枢、徐润、郑观应、莫仕扬等。鸦片战争以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只有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由十三行垄断,由买办居间联系,其中相当部分是香山人。长年累月,香山买办对于世界大势、各地物产、中西商情、交通线路、贸易规则、人情世故,或亲身经历,或耳濡目染,了解极广,所知甚深。当沿海、沿江众多城市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当以学习西方坚船利炮、工商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兴起以后,这些买办便获得一显身手的机遇,随着洋商的足迹,随着洋务企业的兴起,活跃于各种新式企业与洋务活动中。唐廷枢是典型。他由香港拍卖行学徒,而香港政府翻译,而上海海关职员,而怡和洋行买办。在怡和洋行,他历时10年,经理航运,收购丝茶,为老板投资当铺,经营地产。
1873年,他做出常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辞去已经驾轻就熟、待遇极为丰厚的怡和洋行买办位置,就任成立不久、没有任何起色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他为什么会作出这样不合常规的决定?原来,有一次,他乘船由上海返回香港,途中遇到风浪,其船避风,洋人船主限给每位乘客一壶水,约重一磅,饮用洗面均在内。船中有一百多头羊,则满桶水任其饮用,不受限制。唐廷枢受此人不如羊的刺激,大为愤恨,从此萌发与洋人争利的思想。他任职轮船招商局,目的之一就是挽回利权,与洋商争利。唐廷枢一生自营、合营、参与、主持的各种企业有47家,涉及航运、矿业、铁路、医院、学校等方方面面,每一样他都由外入内,力求最好。
 
    卓越的实践根源于正确的决策,正确的决策根源于过人的眼光。香山人见多识广,所以,在很多时候眼光超前,决策正确。这方面例子很多。光绪初年,新兴产业石印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原来从事房地产、航运业的徐润抓住了这一机遇,果断地投资石印业,开设同文书局,获得极大成功。清末民初,环球百货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身在澳洲的香山华侨,抓住了这一机遇,转身向内,大举发展,创办了先施、永安等百货公司。
 
 
 
 
近代化人才独领风骚
 
    中山地区近代化人才方面之广,影响之大,在全国独领风骚。近代中国人才的分布,很明显地与地域特点有依存关系。因太平军的关系,广西所出农民起义人才较为集中;因湘淮军的关系,湖南、安徽所出政治与军事人才较为集中;因袁世凯编练新军的关系,安徽、河北所出新军人才较为集中;因大都市上海的关系,江浙所出实业人才较为集中。若论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近代化人才,则不能不推广东。毛泽东曾经提到的四个学习西方的先进的中国人中,三个(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是广东人,只有一个(严复)是福建人。这些人中,又以孙中山最为突出。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成为杰出的思想家,与他出生、成长的环境密不可分,与香山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香山对于孙中山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有三大支柱,一是三民主义的思想支柱,二是中国同盟会的组织支柱,三是爱国华侨的经济支柱。这三大支柱无一不与香山有密切关系。思想影响方面前已述及。组织方面,中国同盟会的前身是189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创立的兴中会。兴中会第一批20多名会员大多是香山人。1900年至1905年加入兴中会的195名会员中,香山籍的有79名,占40%。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期间,参与革命活动的香山籍华侨不少于200人。经济方面,香山华侨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财源。1895年的广州起义,为反清革命的第一次起义,其经费是由孙眉和檀香山华侨捐资支持的。据不完全统计,为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自1895年至1912年,檀香山华侨就捐助了8000美元和63255银元。
 
    上述四个特点,地缘优势、知识优势、实践优势与人才优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得中山人在近代中国的影响,远远突破地域的限制,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
 
 
 
[NextPage]
 
 
和美:中山的城市物语
□胡波
 
 
 
 
    素有岭南水乡之称的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里,又是海内外闻名的侨乡。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全国唯一的模范县,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后,这里先后获得国家环保城市、国家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项殊荣。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物阜民丰、风景秀丽、四季飘香,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使这里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具有了和美的气质和岭南的风格。
 
    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中山、珠海、澳门曾属香山县管辖,唐宋时期,这里还是海中的岛屿,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明清时期,则“三面环海,有波涛汹涌之观,擅土地饶沃之美,民情笃厚,赋性冒险”。咸淡的伶仃洋和浩瀚的大海,本来是人类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但是,勇敢而又聪慧的中山人,却从它们那里获得舟楫渔猎之利;潮田、沙田、盐碱地和大大小小的岛屿,本来不利于耕种养殖,但是,务实而又灵活的中山人,却在改造和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筑堤修围、防潮防咸、保护沙田,创造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变沙田为渔米之乡。
 
    逶迤秀丽的五桂山,曾为古代中山人“耕海”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安全的港湾;浩瀚飘渺的伶仃洋,也同样为从事农耕和渔业的中山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限的商机。香山岛、伶仃洋、石岐海、大沙田,这些中山先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曾直接成为中山人最初的生产和生活的舞台。中山人也在这种复杂多变、动荡不安、浪漫而又富于诗意的环境里,智识得到增长,意志受到磨砺,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塑造。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代代繁衍生息,自由自在地挥洒着自己的性情,又尽情尽性地书写了城市的历史。
 
    水平如镜的鱼塘,鹅黄嫩绿的沙田,舒卷自如的云海,花落花开的季节,时刻都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勾起人们无限的思绪和遐想。餐饮着大珠江的水,沐浴着伶仃洋的风,感受着大海潮起潮落时的律动和欢快,坐看大海惊涛拍岸时的肆意,聆听大沙田里飘来的歌声,穿梭在蕉林摇曳、绿荫浮动的田野里,中山人自然有着一颗艺术家般的敏感心灵和浪漫情怀。他们喜欢歌唱,有咸水歌、高棠歌、大罾歌的竞唱;他们爱表演,有醉龙、飘色、舞龙、舞鹤的传世;他们热爱艺术,有漫画、粤乐、曲艺、摄影、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大师闻名于世;他们享受生活,所以学会了四时进补、天天喝汤,催生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成功地将生活艺术化,又将艺术生活化。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中山这里一代代地演绎着。这里虽然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巨变,但同时也遭遇过多次的人口迁徙和社会融合。中山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和沿海开发史。历史上,中山经历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三次大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宋元时期,北方战乱,中原板荡,民不聊生,一些有经济和社会实力的中原望族,举家南迁。他们中的一部分,从南雄珠玑巷辗转南移,进入珠江出海口和伶仃洋交汇处的香山群岛及附近水陆交界处,成为这里最早的中原移民;一部分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出发,沿海岸线向南海漂泊,也进入香山地区,与珠玑巷移民一起,成为香山最活跃的一批“外来户”。第二次是明清时期,北方和福建东南沿海的一些高门大户,为了躲避战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迁徙,最后选择了香山这里的一些宜耕宜渔的地方,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为这里的“新客家”。第三次是新中国时期,南下干部和军转民人员,以及改革开放后蜂拥而至的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他们选择了中山,成为中山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从香山县到中山市的850多年里,一直有不少怀抱着各种动机的族群,主动融入到香山或中山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活动之中。
 
    移民也移文化,移民潮也就是文化潮。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辗转而来的闽南人、客家人、广府人,以及其他不同地域文化里的移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而且还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主动地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如西方基督教文化、南洋文化和中原儒、释、道文化,并在“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双重原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生态和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
 
    移民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包容,团结互助,开拓进取,永不自满。移民求新求异的心理和非凡的适应能力,使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富有冒险、开拓和创新精神。移民又是精明灵巧的,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组织策划和情绪调动,需要相互扶持和团结协作,否则,举家全族不可能一站一站地走下去,也不可能在异地一村一镇地兴盛起来。移民社会是一个接受和被接受、容纳与被容纳的社会。理解和宽容,是移民最难得的心态;团结与友爱,是移民最可贵的品格;“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是中山的城市精神,所有这些,也是移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秘密所在。过去,这里汇聚和养育了闽南语系、客家语系和粤语语系的子子孙孙;改革开放后,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海内外关心中山、支持中山、热爱中山的人,张开双臂,欢迎他们来中山参观游览、度假休闲、交流学习、投资创业和安家落户。小城中山,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大世界。
 
    好山好水好儿女,美色美景美世界。五桂山、伶仃洋、大沙田、岐江河,大自然赋予中山人一方丰美的水土,使世世代代的中山人有了安身立命的依托;闽南人、客家人、广府人,以及所有进入中山的“新客家”,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中,也赋予了这块土地以独特的人文内涵,使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以及城市景观,因此有了柔美的风情与和谐的生命气息。
 
    和美,成了中山城市的物语;中山城市的物语,始终洋溢着和美的芬芳。
 
(作者系中山市文联主席、教授)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