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音乐: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2013年06月28日 12:58 来源: 作者:
编者按:音乐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通过音乐了解文化,进而更多地了解人类自己。岭南音乐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发展中,岭南音乐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多重文化属性和开放、融合的特征使它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汉乐大锣鼓比赛 屠金梅/供图
岭南音乐具有多重文化属性
□ 周静
岭南音乐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在遥远的古代,岭南土著人创造了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西樵山文化、石峡文化和青铜文化。后来,受历代天灾、战乱和南来的官兵、移民影响,岭南地区长期处于土客交融状态,形成了“百越之地”。岭南文化由土著越人、历代南迁客和海外舶来文化共同组成,对其孕育的音乐艺术有重要作用。
作为文化的有声载体,岭南音乐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可从留存的大量民歌中找到遗音遗风。从狭义上讲岭南音乐包括乐种和民歌,从广义上讲则包括乐种、民歌、戏剧、曲艺、民俗、音乐名家及音乐现象等。
岭南音乐的三大乐种
随着文化融合的加剧,岭南音乐逐渐形成了三大乐种,即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和客家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东戏曲融入大量中原音乐,广东音乐则脱胎于广东戏曲过场音乐,常用乐器有粤胡、秦琴、琵琶等,代表曲目有《旱天雷》、《雨打芭蕉》、《赛龙夺锦》等。潮州音乐指中原音乐与潮州土著音乐融合形成的器乐品种,可追溯至隋唐时期,其形式包括弦诗乐、锣鼓乐、寺堂乐、细乐、笛套乐、外江乐,代表曲目有《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等。客家音乐以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为主,流行于广东东部的梅县、兴宁、五华等客家人聚居地,也称客家山歌,代表曲目有《十送郎》、《长毛歌》等。
在三大乐种形成过程中,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也逐渐形成。苗族、回族和满族是从外地移入岭南地区的,而瑶族、壮族、黎族则是从岭南越族演变而来的。岭南的少数民族音乐以瑶族音乐最为突出,用歌舞记录瑶族历史的耍歌堂被称为“音乐活化石”。
受地理和文化影响,岭南音乐具有“外移”的特点,被侨民带到海外的岭南音乐以广东音乐和潮州音乐为主。1886年,粤剧在加拿大温哥华演出,1934—1935年,华人在加拿大温哥华成立了“清韵音乐社”、“振华声音社”,1960年又成立了“艺林音乐社”,1987年还成立了“悦声”音乐曲艺学院。这些音乐社团通常演奏原声原味的岭南音乐,尤其是“温哥华民族乐团”,专奏民族音乐,并经常演奏新编的广东音乐。
岭南音乐因其文化的多样化具有多重属性,广东音乐、潮州音乐、客家音乐和岭南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传播到海外的岭南音乐都属于岭南音乐范畴。
逐步走向专业化
20世纪初,岭南地区先后出现了几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马思聪和青主。其中马思聪的钢琴曲《羽衣舞》、《走马》、《狮子滚球》结合岭南音乐和专业音乐进行创作,成为岭南音乐较早专业化的例子。新中国成立后,岭南涌现出刘天一等优秀作曲家和演奏家。20世纪50年代,广东成立了以刘天一、黄锦培等为成员的音乐研究组,随后又成立了岭南音乐史上首个专业乐团——广东民间音乐团,并奔赴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
20世纪70年代后,岭南音乐专业化程度逐步加深,具体表现在广东流行音乐和岭南新音乐的出现上。陈小奇等音乐人创作的《涛声依旧》、《大哥你好吗》、《我不想说》等成为广东流行音乐的代表作。同时,港澳的流行音乐创作和歌手演绎也为岭南音乐增添了新光彩。
21世纪以来,出现了由岭南音乐与专业音乐结合,创作的乐曲既保留岭南音乐的传统风格,又在原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音乐风格,被称为“岭南新音乐”,代表作有雷雨声的管弦乐《花城节日圆舞曲》、混声四部合唱《南岛风情》,以及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创作的混声合唱《龙舟飞歌》、钢琴独奏曲《禅院钟声》等。
与此同时,岭南音乐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获得了发展。星海音乐学院成立“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引起了学术 界对岭南音乐研究的广泛关注。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成立了流行音乐研究所,举办了两届流行音乐研讨会,为广东流行音乐理论研究的深化储备了力量,成为其系统化研究的坚强学术后盾。
岭南音乐具有多重文化属性和开放、融合的特点,其在过去的发展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NextPage]
□ 本报记者 翟江玲
冯明洋 翟江玲/供图
20世纪80年代初,冯明洋提出,民歌的风格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概括反映。他主张民歌研究借鉴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文化分析法。1988年,他在《中国音乐学》第3期上发表文章《“百越文化”中的音乐》,这标志着文化分析法或“文化中的音乐”分析法逐步形成。冯明洋又于2006年出版学术专著《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这是将“歌乐”与“文化”进行综合研究的重要成果。该书扉页上题记“通过音乐了解文化,进而更多地了解人类自己”,这正是他的主张。
冯明洋说,“中国民歌是伟大的民族文化宝藏,为它付出一生很值得,我们这一辈人做了这些基础性工作,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后辈参与到更多的研究中”。
民歌研究是
音乐研究的入门向导
大学毕业时,冯明洋的老师对他说:“外国人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这种说法不对。岭南就有丰富的民歌文化,要发掘和研究中国的多声部,就应该从这里开始。”
冯明洋回忆称,由于广西多声部民歌较多,且百越文化遗存丰富,他在广西一待就是29年。但后来他发现研究岭南民歌只研究广西的还不够,便又到广东研究了20多年。
冯明洋表示,现在许多民歌在舞台表演中都追求和谐美,显然有被加工的痕迹。事实上,中国民歌很多时候就是追求“不和谐”美,如中国民歌中的大二度表现的就是“不和谐”。在采风中,冯明洋看到民歌歌手在表现大二度时,一个唱“do”音,一个唱“ruo”音,两个音遇到一起,听起来非常尖锐。当时他还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唱,歌手告诉他,“我们是在寻找一种蜜蜂嗡嗡叫的声音,蜂蜜是甜的,这样的声音才是最甜美的”。
在与那坡各族群众的接触中,冯明洋发现,山歌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其本身就是源于自然与人们生活的表达。一直以来,民歌以曲调保持固有特色,用符合时代的唱词记录着世事的变迁。民歌文化的变迁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是民族文化的宝藏。
回顾这几十年的收获,冯明洋说,他主要是通过民歌歌手了解民歌的诸多背景。民歌是民族文化的有声载体。民俗文化、仪式歌乐、曲艺、民乐,以及国外的歌曲、歌剧、舞剧、交响乐等都是以民歌为基调的。民歌研究是文化研究和音乐研究的入门向导。
采集来自大自然的文化
为了做田野调查,冯明洋对岭南大地的18种民歌文化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比较研究中,他发现了民歌中古代越语越歌与当代粤语粤歌等多种文化融合发展的印记,还发现了许多关于音乐语言和人口迁徙有关的佐证。
田野采风不仅为冯明洋积累了民歌方面的资料,而且使他获得了关于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信息。他发现,民歌作为人类生活的文化载体,在各个时期都离不开大自然和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由此,他提出,音乐研究和音乐创作都必须立足于民间音乐。
在采录民歌过程中,冯明洋始终坚持“范围广、品种全、质量高”的原则。范围广,即无论什么类型、什么领域,只要是有声音、有音调的,就算是狩猎声、吆喝声、叫卖调等都要去采集、录音;品种全,指的是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古代文人音乐及其各个时期、各种题材、体裁、类别的歌,都要普查到、采录到;质量高,就是要求民歌的原汁原味、原生形态,包括词曲完整、记录准确,并配有相关图片、音像、民俗活动背景、演唱环境、历史沿革、方言注释等文字说明。
冯明洋特别强调收集民歌歌手口传心授的相关口诀、谚语、要领、规矩等口头理论。他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采集工作,才能为地方音乐的传承、发展和研究积累下完整、严谨、科学规范的可靠信息。
文化是
音乐创作的根基
在专业领域以外的人看来,民歌研究也许并不深奥,似乎是一听就懂,一分析就明了。然而,冯明洋经过数十年采集、记录、整理,深深地体会到民歌研究远没有那么简单,反而是越深入越难。
冯明洋说:“作为一名作曲者,我一直觉得用哼唱的方式来作曲太浅薄,也一直寻找一种更民族的方式,希望能发现创作的根源。随着田野调查不断深入,我深深地体会到,民歌采风中被记录与剖析的应该是某种文化,这种文化正是音乐创作的坚实根基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在采访最后,冯明洋再次强调,音乐研究的终极目标是“通过音乐了解文化,进而更多地了解人类自己”。“文化研究要立足本身,世界文明成果虽也必须借鉴,但最根本的基础在我们脚下这方热土。”
将民间音乐引入高校音乐课堂
□ 余少萤
高校音乐课堂 作者/供图
潮州音乐在潮州方言区沉淀积累,经过传承、发展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潮州音乐不是单一的音乐品种,它包含了中国民间音乐、宫廷音乐的许多品种和形式,如潮州音乐中还一直保存着在其他乐种中已经很难找到的二四谱。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从教学内容选择到教学方法、教学评介等方面西化现象严重,民间音乐传承不足。笔者认为,将民间音乐引入高校音乐课堂,或为一种可行的探索。
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
虽然潮州音乐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因潮州音乐表现的文化因素正在发生改变,使其失去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影响力大大减弱。即使在潮州地区,潮州音乐的流行范围也并不广,且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很有限。
在高师音乐教学过程中,让潮州音乐更多地走进课堂,使更多的人能从传统的潮州音乐中听到中国人民勤劳简朴和包容的思想并从中受益,可作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师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将潮州音乐引入高师音乐教学,能促使学生在掌握潮州音乐知识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自我归属感。这是保护潮州音乐的重要手段。
潮州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
潮州音乐是民间音乐的典型,同时又是地方性音乐,与方言有着极大的联系,科学选择教学内容是件较为复杂的事。
首先,潮州音乐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潮州音乐来源于生活,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然而,现在很多学生来自都市,无法对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直观认识,因此教学内容选择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拓展教学内容,不但要选取正确的曲目,还要丰富曲目的背景材料,如《抛网捕鱼》反映了渔民在海上捕鱼的场景,在介绍曲目时,应引出潮州作为沿海地区的特色,让学生了解渔民出海捕鱼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从而在演奏中带着感情去感受这种心情。
其次,教学内容应当充分整合资源。潮州音乐种类繁多,大量的文献资料、视频资料、实物资料等构成了潮州音乐资源宝库。高师音乐教学课堂要充分整合资源,选取能够突出重点的文献资料、反映特色的潮州音乐曲目,结合其他图片、实物、视频,让学生重点了解潮州音乐的生存状况、流变历史、演奏规则和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潮州音乐的重要价值。
最后,教学内容选择要贯穿音乐学科的整个学习过程。从鉴赏入手,选取潮州音乐典型曲目,使学生对潮州音乐有初步认识。鉴赏之后,通过组织表演潮州音乐曲目来巩固潮州音乐知识。在演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曲目的产生背景和文化内涵。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潮州音乐律制等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潮州音乐教学模式探析
潮州音乐是一种民间音乐,在教学中要采用创新教学模式,而不能用现代西方音乐教学模式。
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是首要选择。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课堂主线,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将问题引出,让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学生间的讨论或是角色扮演等方法,丰富课堂内容。另外,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互换角色,让一些学生上台演奏,而其他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来观察,找出学生演奏的特色和不足。
潮州音乐教学可以采用多专业协作模式。潮州音乐不仅涉及声乐知识、器乐知识,还涉及历史学、社会学的知识。高师音乐教学中引入潮州音乐,不仅要开设潮州音乐课程,还应在其他相关的专业课程中穿插潮州音乐知识,如潮州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融合现象等。
另外,在潮州音乐教学中还可以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如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者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学习潮州音乐。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另一个途径是在学校成立潮州音乐协会等学生组织,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鼓励学生走向社会。
潮州音乐人才匮乏,高师院校间应加强合作,通过多个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协作,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加强潮州音乐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