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珠江流域人文研究的区域互动
2013年08月30日 12:50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8月30日第3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冯爱琴
8月中旬,由广西师范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历史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专家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历时10天在珠江上游的贵州安顺、关岭、花溪、三都、荔波和广西南丹、三江等地进行考察,对该区域文明进程与生态变迁、生态博物馆建设与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典型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文明研究等开展调研。
组织此次活动的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小燕表示,2011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与贵州省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桂黔两省区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对接、资源产业发展、旅游、商贸金融及市场、教科文卫体、社会管理等16个方面开展全面性战略合作,力争到2015年两省区深度合作机制基本完善并成熟运作。此次活动即为该协议内容之一,也是两地学者首次联合展开的珠江上游历史文化调研活动。
目前学界对珠江流域历史文化研究的现状如何,此次调研对学界研究珠江上游有何新的发现和启示,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部分专家。
流域人文资源丰富
研究涉及广泛
珠江又叫珠江河,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全长2400公里。珠江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
珠江流经省(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向为学界所关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宾长初就是诸多研究者中的一员,其主要研究清代民国时期珠江中上游的经济史,尤其是城镇史。作为此次调研3名子团队负责人之一,他表示,调研活动除搜集到一些文献资料和碑刻资料外,对珠江上游地区城镇发展史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在公路、铁路出现之前,水运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所以该地区城镇一般都位于江河岸边。例如,丹洲有一条福建街和一个福建会馆,保留有“福建会馆碑记”,从中可以发现清代丹洲商业发展的一些情况。随着公路、铁路的通车,该区域发展中心变迁,丹洲的福建会馆等昔日商业繁盛之地随之衰落。
此外,参加此次调研的民族学、人类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专家,通过典型个案调查,了解了珠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包括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生态的现状,为研究该地区生态变迁、生态保护与民族发展及生态补偿提供了依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覃德清表示,与历史学学者试图重构区域历史不同,从民族学、生态文化等角度调研,通过科研为当地文化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是一种“从现在看未来”的学术思路,可促进保护和传承珠江生态文化。
资源差异造成研究方向多样
珠江流经省(区)的学者均有开展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但由于人文、学科及学术传统等资源差异,各流域学者的研究侧重点和成熟度也不尽相同。以城镇化历史研究为例,据宾长初介绍,由于自然资源和历史发展的不同,珠江下游城镇发展比上游更成熟,因此学界对珠江下游城镇化问题研究也起步较早、成果多,形成了独特的研究特色,并在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最突出的是对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研究以及广州、佛山等城镇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研究进展及差异同样体现在流域的族群研究中。覃德清说,他自己在1998年前后主要关注漓江流域的族群文化,在漓江沿岸的草坪回族乡、兴坪渔村、阳朔西街、福利镇等地开展实地调查,研究重点是当地的文化底蕴、旅游开发、文化变迁和文化传承等问题。而对珠江下游的族群研究则不同,主要以广府人、客家人、疍民等族群为研究客体,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黄淑娉等人主持过相关研究课题;还有许多研究从下游地区的打工群体、移民潮、都市化等问题入手,成果颇丰。覃德清认为,虽然人类学学者都以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为主,但珠江流域下游和上游的研究方法因为学者们的学科背景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研究成果各有所长。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杨斌主要研究贵州人口问题和西南诸省(市、区)间的“插花地”,研究方法以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为主。谈到流域人文研究,他表示,同一流域学者的研究各有千秋,但都会围绕各自所处的行政区域及研究专长开展工作。目前,在统筹研究力量、整体研究方面还有待加强。
水族民房 贵州师范大学 刘映良/摄
全流域视角多学科交叉开展研究
针对各省(区)学界对珠江历史研究呈现的差异状况,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宏岐表示,对于珠江历史文化,从全流域视角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在当前则显得尤为重要。
据吴宏岐介绍,相关学者对珠江中上游的关注不足,虽然粤桂历史地理学界涌现出了一些优秀成果,但从流域角度研究展开的成果并不多见。他表示,珠江下游尤其是三角洲地区,秦汉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就较为发达,海岸变迁、城镇地理、商业地理、社会文化地理的成果也相对丰硕。中上游地区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方面特色明显,因此,要注意在探索珠江流域历史文化共性的同时,彰显中上游区域的个性特征。
杨斌和宾长初在谈到此次参加调研的感受时也表示,不能人为地割断整个珠江流域的内部联系,应将其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入研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珠江流域人文研究情况类似,黑龙江大河流的全流域视角研究也刚刚起步,而对黄河和长江流域则有全流域视角的联合研究。
专家言论:
宾长初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
在珠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多数研究以学者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这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但却不利于对珠江流域历史文化的整体把握。因此,有必要联合粤、桂、黔三省(区)学术力量,整合学术资源,加强学术合作,开展整个珠江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合作的方式可以多样,可以是校际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学者之间的合作。对一些重大问题,组建跨省区课题组,申报课题、分工合作、共同研究,可促进珠江流域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
吴宏岐
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流域研究可采用专题研究的形式,如珠江流域的环境变迁,各历史时期的民族与人口地理、政区地理、城镇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社会文化地理等都可考虑,但不论是什么专题研究,都要在强调区域差异的同时,更关注区域间的互动研究。
杨斌
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将珠江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有几个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成立珠江流域协调机构,协调珠江流域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成立珠江流域研究机构,加强专家学者间的联系与沟通;三是从珠江流域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发布一批科研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覃德清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珠江发源于云南沾益县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区),历史上人们从上游“放排”,为下游供应木材;下游的商贾溯流而上,带去商品进行交易。流域文化随着商业繁华而源远流长,值得深入研究。研究合作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除联合调研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研究机构和组织共同开展协同创新,深化珠江历史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