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族群意识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2013年06月20日 14:17 来源:《人文岭南》2013年4月26日第27期 作者:翟江玲

 

 

 

 
                                    广州猎德村拆迁以后重建的祠堂                         冯爱琴/摄

 

 

  “年年岁岁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每到清明,岭南地区回乡祭祖的人要比春节假期回来的人还多,甚至一些远在海外的人也会怀着对故人的无限怀念之情,千里迢迢地往回赶。

  清明,不仅是对逝者的思念,更是情感的延续与传递。又值清明时分,记者走进极具地域特色的岭南地区清明祭祖。

  “宗族、族群意识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世袭性强、稳定性高、凝聚力旺等特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杰告诉记者,广东有三大文化板块:岭东的潮汕文化板块、珠三角的广府文化板块、梅州的客家文化板块。此外,粤西的高雷地区按语言归属分属于客家、广府和闽南等文化分支。

 

       家 祖源意识浓厚

 

  关于岭南地区客家宗族文化特征,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刘道超说,该文化随着客家族群之产生、形成、播迁而成熟、发展,形成了自身特色,以宗祠、宗族组织、族产、族谱(包括族规、族法)“四轮驱动”为结构特征。这四者有机结合,不可或缺,完整构成了客家宗族文化的架构,维护着客家族群之发展。

 

  岭南客家宗祠分为不同层次,上为总祠,次为支祠(或称房祠),末为家祠(或称家庙)。总祠大多祭祀始迁祖。而在客家支系众多的地区,如广西贺州市(桂、湘、粤三省交界地区),则奉祀受姓始祖,以统摄、团结同姓各支系。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林济表示,通常讲岭南宗族时,一般主要还是围绕广府族群展开。此外,岭南宗族文化价值取向的基本认同结构与其他地域都是一样的,具有慎终追远之意;在结构观念上也基本一致,主要指祖源关系、地缘关系的宗族观念以及财产关系的家族观念三个方面。

 

  有关广府宗族三个结构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两头大中间小”,在祖先来源方面比较关注,其次就是家族意识。一个家族被称为“房私”或者“房头”,族与“房”的关系密切,每个“房”都是祠堂,关系比较紧密,历史认同感比较强。相对而言以地缘关系(村落)为宗族认同的,就没有这么强烈。这一点与国内其他地方比还是有区别的。

 

 
                                              南雄千年古村的祠堂                                 翟江玲/摄

 

 

       族 对中原族群的认同

 

  自秦起,历代都有大批中原人南迁岭南,特别是唐宋以后更是形成南迁潮,南雄的珠矶巷就是历史见证。不同的种族、族群在融入岭南生活的过程中,为了维护族群权益,凝聚本族群移民在岭南生存发展,种族或族群内部相互协调、产生认同感和内聚力就成为维护其生存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随着时间流转,这种精神力量不断得到强化并成为了一种传统。

 

 
                                        南雄千年古村的李姓祠堂                                翟江玲/摄

 

  王杰认为,岭南地区形成这种宗族、族群意识,与岭南作为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交流汇聚之所有密切关系。不同文化和族群的交流、杂处产生了种族、族群间的融合,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种族、族群间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上的认同,在不同族群的交往中不断加强和凸显。

 

  林济表示,主要有两个因素决定了岭南宗族文化的特点。首先是边疆环境,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中央权力在这里的威慑不如中原地区那么明显,社会的自主空间相对较大;二是边疆地区作为一个开发区域,长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族群文化在相互影响中,反而更趋向于凸显自己的界限,族群认同感变得更加强烈。比如,广东的左祠右社,其在上古时代的中原就已经出现,至今仍保存于广东地区的很多地方。像这类广东祠堂文化,作用就是强调其族群来源于中原的正统性。

 

       梦  强大的精神支撑

 

  族群意识虽说是一柄“双刃剑”,但总体而论,它对地区和国家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广府文化覆盖地域移民多前往美国,潮汕、客家文化的海外移民多在东南亚。林济表示,在美国的移民多与宗族保持联系,形成一种根的意识,这是海外华人与祖国保持联系的一个基本方面。经历了几代的繁衍之后,后代们依然深知宗族观念,并通过宗族的认同形成一个寻根的意识;东南亚华侨更多利用家族意识发展企业,就是社团、社会组织方面,依然是借用了祖源组成宗亲组织。

 

  “宗族文化也是团结和凝聚客家族群的重要纽带。客家族人外徙全世界,中华文明也随着客家宗族之世代繁衍而传承不辍。当客家族群离开祖居地,外徙至川、桂、琼、台及海外时,就将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宗族文化‘复制’至当地。以宗族文化为核心,辅以天地及诸神明信仰,中华文化就在徙居地繁育成形、立足生根,最终使中华文化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因此,宗族文化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因子。”刘道超告诉记者。

 

  王杰认为,家族、宗族的凝聚力往往上升为国家的内聚力和认同感,宗族或族群意识因为儒家思想的熏染,增强了不同族群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在近代抵御外族的侵略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海外华侨对宗族、族群的认同,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这便是一种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的体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国人民发出的伟大号召,逐梦,需要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撑!学者表示,家园意识、家园精神是我们构筑和升华中国精神的重要思想内蕴,开展家园意识、家园精神相关研究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