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快乐哲学解决现实问题
——延伸广东建设文化强省的思想路径
2013年06月20日 10:05 来源:《人文岭南》2011年11月24日第12期 作者: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文化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经济强文化弱”的格局并未发生富有成效的改观。如何破解文化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文化发展的瓶颈?这已成为本省乃至全国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实施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已一年有余,在广东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体察到文化强省战略所带来的改变。本刊年度策划报道力图深度剖析,以期待引发更加积极的思考和讨论。

 

梅州山歌剧《合家福》

 

  2011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按照党的纲领文件,各地都在紧密结合地方实际,积极谋划落实纲要精神。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

 

  2010年7月30日,中共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这标志着广东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开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一向被称为“文化沙漠”,这也是广东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省级政府中,广东率先提出并制定文化强省战略,充分体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

 

  广东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一年多来,在这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体察到文化强省战略所带来的改变。政策的成功与否,有待于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和评判。

 

  文化培育要从认识小事开始

 

  前不久发生在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震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击穿了我们每一个人看似坚强的内心。陈阿婆,这位地道的广东人,她的一件平凡小事,却让我们感受到乐于助人的人文情怀,以及朴实善良的岭南文化。在这里,文化的力量会是一种和谐、一种感动,一种令人无法忘怀的感情传递。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先生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广东要打造文化强省,应将岭南文化置于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通盘研究,并且文化的培养一定要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因为对生活真正产生决定意义的来源,都是身边的这些小事。

 

  身边的小事,使人与人走近,走到了一起,结成了一个家庭、一个部落,甚至是一个民族。平平常常的小事构成了人类交往最底层的根基,换而言之,它们也体现了人类最基础的本性。

 

  正因为这些身边的小事,中国文化的博、岭南文化的美也愈发凸现,这就是和谐的美。和谐能使冷漠的关系再次融洽,也能使战争中的民族再次联盟。这种高尚的文化类型,超越了个体,并使个体在发展中被赋予了幸福的权利。

 

  “小悦悦事件”是广东文化强省建设的一面“镜子”,应引起全社会的深刻反思与自我检讨。因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让人民安居乐业,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和谐。

 

  回归传统文化 多用快乐哲学

 

  时光的车轮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中华民族在自我救赎与顽强拼搏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农业共同发展的社会形态格局。当今时代的中国,经济总量“硬”起来了,文化实力相对还比较“软”。而当下,已经到了修葺文化“短板”刻不容缓的时候。

 

  怎样建设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大国?用什么来体现文化发展?纵观古今,谁也不能否认,我们有着比父辈、祖辈们更丰富得多、更优越得多的物质享受,然而,我们真的比他们生活的快乐和幸福么?答案可能是否定的。拿现在最流行的网络语言来说,“我们生活鸭梨很大,有些hold不住了;环境恶化,神马都是浮云!”

 

  如何解决当下面临的诸多问题,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张辛给出的答案是明确的。他认为,“首先要回归传统”,多用快乐哲学,即用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来解决。

 

  传统究竟是什么?张辛先生认为,传统就是以往之道、自古之道,具体说就是我们的祖先带领我们从古到今走过来的这条道。这条道虽是本然的存在,但事实上已经“虚而无形(管子语)”。关于这条道的不同解释,产生诸多的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等等,几千年来关于谁才是中华文化之正统本源,争得不亦乐乎。

 

  张辛先生说,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关照、理解、继承古文化、古传统,从中发掘信息、汲取营养、发扬光大、继往开来,来不得半点历史的虚无,来不得半点狂妄自大。没有古、没有先祖、没有传统,我们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始的蒙昧状态。只有识古述古,融会贯通,才能有所作为。也就是说,先述后作,则作在其中。只有先述,作才有本有源,作才顺理成章,才真正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同样必须依托传统。近代以来,广东曾一时领风气之先,人文大师辈出,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可近30多年来,广东似乎越来越偏离或淡忘了传统,在通往经济单一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张辛先生特别指出,现在教育界有些人言称“创新”,声称要培养所谓的原创型学者。其实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严格说来都不是原创,只能是继承发展。因此各行各业、各个学科,尤其是人文学科万万不能一味强调创新。人类向来不缺乏创新意识。人的眼睛本来就长在前面的,可怕的是我们从不回头看,可怕的是我们不知来路、不知本源,不懂创痛甚或忘本,可怕的是我们不能与古人、与传统“接轨”。而不懂传统就极易“脱轨”、失常、变态。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特别强调与国际接轨,这种提法本身就有待商榷。在技术层面上这无疑是有意义的、可行的,但在人文、在文化层面上则万万要不得的。广东建设文化强省同样必须遵循这个道理。抛弃传统,一味追逐创新和超越,只能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

 

  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要虚实结合

 

  钱穆先生在97岁高龄时写下他人生的最后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文中强调“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是中国文化对人类作出的最大贡献。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处长杜金岷教授与本报记者交流时认为,美国在经济实力强大后,在商品输出的同时,更向世界输出了美国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今天的中国,经济上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际地位也日渐提高。而我们向当今世界展示或输出“Made in China”的同时还能拿出些什么呢?

 

  文化软实力发展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在我们打造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今天,必须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非仅仅改革体制、发展工业、强调产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认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要虚实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作为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广东省理应走在全国前列。而在现实发展中,文化强省建设仍偏重于硬件,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大型项目上了不少,大型活动搞了不少,人民文化生活也丰富了不少,但是精神层面的软实力仍有待提高。虽然也倡导了不少诸如文明公约之类的价值观重塑工程,但成效却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当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显效不如“硬件”项目快,必须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软件”的发展。文化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不能只在嘴里喊喊,只有在精神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领先于全国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强省!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