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术强省为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13年06月19日 16:25 来源:《人文岭南》2010年11月18日第1期 作者:林雄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回顾和总结我们党的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成绩和根本原因,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广东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制定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建设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的目标和任务,正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和广东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更好地承担起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历史使命而作出的理性思考和战略部署。

 

  广东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热土,先后经历了三个理论的春天,邓小平理论率先在广东孕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早在广东提出,2003年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又在这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每当党的理论创新面临着化蛹为蝶的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广东都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试验田和先行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完善的进程中扮演着先锋角色,发挥了先导作用。回顾广东3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次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都源自于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源自于率先自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早沐浴理论春晖的广东也成为理论创新的最大受益者,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走在了全国前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0年来,广东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已经接近4万亿,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总体进入了宽裕型小康的历史新阶段。坚定不移地率先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结合广东实际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广东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根本原因,也是广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得出的最重要经验。

 

  推动科学发展对加强理论学术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加强理论建设始终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要法宝,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和遵守。当前,广东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更加复杂,高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问题更加凸显,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得失的任务更加艰巨,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日益增长。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举措看待和解决发展中的新现象和新问题,才能在推动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前列,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理论学术建设的使命感。2009年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要求广东做到“五个扎实推进”,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这是中央对广东的信任和重托,是对广东发展提出的新定位和新要求。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意味着广东在新时期理论建设上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深化认识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要先行一步,这是一个艰巨而光荣的政治使命。省委书记汪洋要求广东要自觉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政策和办法,在不断完善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实现新的突破,尽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模式、体制机制和利益格局,为推动全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经验、作出贡献。

 

  回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理论学术建设的紧迫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广东经济社会在多年的快速发展中也存在和积累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正如汪洋同志在履任之初推动广东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时曾指出,广东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制约障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未见扭转,社会管理仍显相对滞后,资源环境约束依然趋紧,民生问题仍然十分突出,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全局,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面对这些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在理论上不断进行新探索,作出新概括,提供新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鼓舞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把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不断引向深入。

 

  贯彻落实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要求我们不断增强理论学术建设的责任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摆上了党和国家更重要的工作日程。广东省委主要领导高瞻远瞩,省委十届七次全会专门研究文化建设,对文化强省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理论学术建设是文化强省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既影响着文化建设的进程,又决定文化建设的方向。我们一定要从事关文化强省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学术强省的重要意义,积极培育理论创新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更好地发挥科学理论在指导文化建设实践的先导作用,不断推动广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

 

  大力加强理论学术建设培育理论学术优势

  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对建设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瞄准世界先进水平,不断提升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创新能力和国际学术竞争力,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构建起具有世界视野、广东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使我省社科研究水平和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我们一定要按照这一目标要求,大力加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营造和支持宽松、活泼的学术研究和讨论交流,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加快确立广东在全国理论学术研究领域的优势地位。

 

  大力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不断增强理论学术创新的勇气。汪洋同志概括指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是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最宝贵的经验总结,是广东勇于理论创新的鲜明写照,也是新时期广东文化的精髓。30年来,正是以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才有了目前广东的成就和辉煌。今天,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更要进一步弘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文化精神,紧紧围绕着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在思想观念上继续“突围”,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动思想解放、理论创新,使广大干部群众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科学发展的传统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断树立忧患意识、机遇意识、改革意识,进一步坚定信仰、增强信心,巩固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我省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持。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科学决策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国情,立足当代,以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这为深入进行理论研究、推动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学术强省建设,打造理论粤军,就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要求和我省“十二五”时期工作重点,加强对事关我省全局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要着力围绕如何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业升级换代、科技进步和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珠三角一体化、文化强省建设等重大问题,用新的思维、新的视角和新的方法,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建议,推出一批有理论深度、实践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为我省更好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不断完善理论学术研究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理论学术精品。不断创新理论学术研究载体,是建设学术强省、打造理论粤军的必然途径,是提升广东理论学术研究能力、培育理论学术精品的有效举措。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逐步形成若干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品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优势学科群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巩固建设一批特色学科。实施理论学术研究“名刊工程”,培育一批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学术刊物。加强岭南历史文化研究,形成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名人和岭南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全国学术研究中心。要着力培育一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部门共建咨询决策机构,形成理论研究和学术建设的强大合力。积极推动理论学术研究成果“走出去”,扩大广东学者的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加大理论学术研究经费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为开展理论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强理论学术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粤军”。建设学术强省,人才是关键。积极实施人才强文战略,把广东建成富有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的社科人才聚集地。要把积极培育理论学术领军人才作为推动学术强省建设的主导力量,实施文化领域“珠江人才计划”,出台《引进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办法》,加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杰出人才的培养资助力度,每年引进若干名造诣较深、成就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推进“十百千”工程,重点培养中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造就一支学科、年龄、梯队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实施岭南学术大师培育工程,定期评选广东优秀社会科学家。积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崇尚真理、积极创新、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建立与理论学术领域创造性劳动性质相适应的人才使用制度和分配制度,充分体现理论和学术创新的价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理论、尊重人才、人才辈出的浓厚氛围。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虚拟的系统用户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